11月18日,2026申萬宏源資本市場策略會在上海舉行。
申萬宏源黨委書記、董事長劉健在會上致辭。他在致辭中表示,2026年是“十五五”開啟之年,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都將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申萬宏源首席經濟學家趙偉、申萬宏源研究A股策略首席分析師傅靜濤等研究大咖也分享了最新的宏觀、策略等觀點。
趙偉表示,伴隨“疤痕效應”退潮與持續深化的擴內需政策,經濟在2026年有望經歷從“信心筑底”到“非典型”復蘇;出口方面,發達經濟體財政擴張、中美關稅沖突緩和、中國產業競爭力提升均將成為貢獻出口韌性的關鍵力量;“反內卷”加碼下,通脹指標改善有望帶動企業盈利持續修復。
傅靜濤表示,牛市遠未結束。他把牛市分為兩個階段。2025年的科技結構牛是“牛市1.0”階段,2026年春季可能是階段性高點;2026年下半年可能啟動全面牛,構成“牛市2.0”階段。
資本市場將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劉健在致辭中表示,“十五五”規劃建議將科技創新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放在突出重要位置,強調原始創新和技術突破。近年來我國持續加大研發投入,2024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總量突破3.6萬億元,與GDP之比約為2.69%,在研發投入規模上已經超過日韓,研發強度上也與成熟經濟體靠攏。技術要素的積累將推動我國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氫能和核聚變能、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動通信等未來產業領域實現突破發展。

圖源:申萬宏源
“十五五”時期數據要素將成為驅動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我國算力總規模達到280E-FLOPS,居全球第二位,AI專利數占全球六成。數據、算力與算法一方面通過流量、平臺樞紐極大地改變了居民消費渠道、消費內容和消費習慣,以數字內容為載體的服務消費、情緒消費和融合消費正成為引領內需消費的新業態;另一方面通過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數據要素已成為推動工業、能源、交通、醫療等傳統產業效率躍升的新引擎。
“可以預見,未來中國經濟的增長不再是舊動能的延伸,而是新要素動能的拓展,這將為資本市場投資打開全新空間。”劉健說。
劉健表示,“十五五”規劃建議強調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資本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重要市場,在金融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將進一步提升。在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導向下,未來資本市場有望進一步提質擴容。資本市場基礎制度的改革將顯著提升市場包容性、適應性。“十五五”時期資本市場將以深化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改革為抓手,進一步健全科技創新企業識別篩選、價格形成等制度機制,積極發展私募股權和創投基金,提升對實體企業的全鏈條、全生命周期服務能力。
同時,資本市場良性生態的形成將顯著提升市場吸引力。從上市公司市值結構看,近年來A股市場吸納優質資產的能力明顯提升。從投資者結構看,到2024年末,公募基金、保險及外資等專業機構的合計持股市值占比超過20%。隨著上市公司治理及互聯互通機制的進一步完善,買方機構、賣方中介、上市公司和中小投資者之間相互約束、相互促進的良性市場生態將進一步提升中國市場的投資吸引力。
經濟有望“非典型”復蘇
申萬宏源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趙偉在會上做了宏觀展望。他表示,2026年或將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全面加速的開始,四中全會將“完善宏觀經濟治理”升級為“完善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凸顯了改革的全局思維。向“改革”要紅利,或意味著三層含義:改革進度的加快,醞釀著巨大的時代機遇;短期擴內需政策,或將在中長期改革框架下持續加強;時代“紅利”的廣度、深度和強度,也與“改革”緊密相關。

圖源:申萬宏源
趙偉認為,“十五五”規劃建議中首提“續寫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新篇章”,實現2035年社會主義現代化,需要實現經濟總量與人均GDP較2020年翻一番、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前者意味著名義GDP與實際GDP增速分別需達到4%左右、4.4%左右或更高;后者實現還需考慮 2035年中等發達水平的衡量標準、匯率將來的升貶值幅度等。對經濟增速的基本要求意味著,政策會嚴守經濟“底線”、傳統領域基本盤也會牢牢守住。
產業政策上,趙偉表示,“十五五”規劃建議強調“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與前期“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不同,或意味著更強調產業統籌協同,注重傳統產業升級、新興與未來產業壯大、服務業擴容提質并重。需注意的是在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中,傳統產業固本升級放在第一位,守住傳統領域基本盤的意圖明顯,或意味著傳統領域占比可降、附加值要提升;明確了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六大未來產業;服務業更強調“擴大開放”與質量提升,或意味著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消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
科技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十五五”時期“自立自強”“采取超常規措施搶占制高點”或是主線。
趙偉表示,預計2026年經濟將實現非典型“復蘇”,帶動盈利改善,節奏或為“前低后高”。伴隨“疤痕效應”退潮與持續深化的擴內需政策,經濟有望經歷從“信心筑底”到“非典型”復蘇;出口方面,發達經濟體財政擴張、中美關稅沖突緩和、中國產業競爭力提升均將成為貢獻出口韌性的關鍵力量;“反內卷”加碼下,通脹指標改善有望帶動企業盈利持續修復。
牛市遠未結束
傅靜濤表示,全球競爭加劇,已經是無法回避的時代背景。“十五五”規劃建議外循環從“跟跑”到“領跑”,直面話語權競爭。A股也應擁抱“競爭思維”,不要懼怕競爭:競爭事件催化確實仍會沖擊風險偏好,但競爭加劇已成事實,A股正在轉向定價競爭的成敗得失。

圖源:申萬宏源
同時,居民資產配置遷移周期與經濟、政策和產業周期共振,足以驅動牛市。而大國相對力量變化的周期,是遠比居民資產配置遷移周期更長的周期。這個層面樂觀預期發酵,可能驅動牛市級別超越歷史。
傅靜濤把牛市分為兩個階段。2025年的科技結構牛是“牛市 1.0”階段,2026年春季可能是階段性高點;2026年下半年可能啟動全面牛,構成“牛市 2.0”階段。
傅靜濤表示,2026 年中游制造供給出清。產能形成增速低于需求增速中樞的細分行業明顯增加,自下而上選股勝率提升。
他表示,“政策底、市場底、經濟底”依次出現框架有效性回歸,2026 年中“政策底”可能是驗證的時刻,“牛市 2.0”行情有望啟動。本輪牛市最終還是“科技牛”或“中國影響力提升牛”,基本面周期性改善、新興產業趨勢強化、居民資產配置向權益遷移、中國全球影響力提升共振,最終支撐全面牛市。
排版:汪云鵬
校對:楊舒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