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8月底突破36萬億元大關后,公募基金總規模再創歷史新高。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9月底,我國境內公募基金管理機構共165家,其中基金管理公司150家,取得公募資格的資產管理機構15家。這些機構管理的公募基金資產凈值合計36.74萬億元,較今年二季度末增長了近7%。
大型基金公司“強者恒強”。據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統計,截至9月底,易方達、華夏的管理規模分別突破2.5萬億元、2.2萬億元,穩居行業第一、第二名;廣發、南方、富國、天弘、嘉實、博時、匯添富、鵬華的管理規模也都達到1萬億元以上,依次排在行業第三至第十名。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三季度,能夠捕捉市場行情趨勢的工具類產品成為各類投資者眼中的“香餑餑”:多只行業主題ETF、跨境ETF獲得上百億份的凈申購。但與此同時,隨著權益基金業績回暖,投資者獲利了結情緒凸顯。

前十大管理人規模增速分化
公募基金行業的規模變化與股票市場的表現密切相關。今年4月以來,伴隨A股市場震蕩上行,公募基金市場也在不斷擴容。
截至今年9月末,公募基金總規模已達到36.74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了14.56%。
相較今年二季度末,整個三季度,公募基金總規模增加了2.35萬億元。
分基金類型看,今年三季度,除了債券型基金以外的幾大基金類型均實現了規模增長。其中,海外投資基金的規模增速最快,其次是股票基金。
具體而言,據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統計(不含公募化集合產品,下同),截至今年9月末,股票基金的總規模為5.94萬億元,較6月末的4.74萬億元增長了25.3%;混合基金的總規模為3.91萬億元,較6月末的3.32萬億元增長了17.89%;貨幣市場基金的總規模為14.40萬億元,較6月末的13.93萬億元增長了3.32%;海外投資基金的總規模為9045.22億元,較6月末的6791.6億元增長了33.18%;FOF的總規模為1934.92億元,較6月末的1650.62億元增長了17.22%。
此外,商品基金、其他基金的總規模分別增長了9.09%、8.49%。
債券基金的總規模則呈現下降態勢。截至9月末,債券基金的資產凈值合計為10.62萬億元,較6月末的10.77萬億元下滑了1.33%。
值得一提的是,行情回暖背景下,公募行業前十大管理人的規模占比也在提升,整體呈現強者恒強的格局。
來自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9月末,前十大管理人的資產凈值合計為15.06萬億元,在全市場總規模中的占比為41.31%,較上季度末增加0.59個百分點。
具體來看,截至2025年9月末,管理規模排名行業前十的基金管理人依次是:易方達、華夏、廣發、南方、富國、天弘、嘉實、博時、匯添富、鵬華,其管理規模均達到1萬億元以上。
其中,易方達、華夏的管理規模均超過2萬億元,分別為2.53萬億元、2.25萬億元;4家管理人的規模位于1.3萬億元—1.7萬億元區間:廣發、南方、富國、天弘的管理規模分別為1.61萬億元、1.48萬億元、1.36萬億元、1.31萬億元;嘉實、博時、匯添富基金的規模比較接近,均在1.2萬億元附近,鵬華基金為最新晉級“萬億俱樂部”的基金公司。
相較今年二季度末,三季度,這十家管理人均實現了規模增長。
其中,規模增速最快的是易方達,其管理規模增長了約17%;其次是富國,規模增長了約14%。此外,匯添富的規模增速接近11%。其他7家管理人的規模增速均在10%以下,天弘基金的規模增速相對較慢,為1.62%。
若單看權益類基金規模排名,行業前十榜單又是另一幅“面孔”。
截至2025年9月末,權益類基金(含QDII)規模排名行業前十的管理人依次是:易方達、華夏、華泰柏瑞、廣發、嘉實、南方、富國、匯添富、國泰、中歐。
其權益類基金規模分別為:1.29萬億元、1.15萬億元、6668.75億元、5681.62億元、5265.38億元、5214.51億元、4939.88億元、3757.12億元、2903.89億元、2594.51億元。
誰被贖回?
值得一提的是,公募市場不斷擴容的過程中,權益基金的申購情況依舊呈現較大分化。
一方面,能夠捕捉市場行情趨勢的工具類產品成為各類投資者眼中的“香餑餑”:多只行業主題ETF、跨境ETF在三季度獲得上百億份的凈申購。
例如,據Wind統計,今年三季度,華寶券商ETF、富國中證港股通互聯網ETF、鵬華化工ETF、國泰證券公司ETF、華夏恒生科技ETF、鵬華酒ETF、華泰柏瑞恒生科技ETF、華寶銀行ETF的基金份額分別增加了380.8億份、369.55億份、230.95億份、175.14億份、118.37億份、117.04億份、112.69億份、109.14億份。
總體上看,今年三季度,凈申購份額達到100億份以上的股票型ETF、跨境ETF各有5只。同時,凈申購份額位于50億份—100億份區間的股票型ETF、跨境ETF各有9只。
并且,在上述三季度凈申購份額超過50億份的14只股票型ETF中,僅包含1只寬基ETF(A500ETF易方達),其他全部為行業主題ETF,覆蓋了化工、證券公司、酒、銀行、金融科技、電池、消費、機器人、人工智能等行業或主題。
今年三季度,上述14只股票型ETF普遍實現了10%以上的回報率,有兩只電池ETF的區間回報率甚至超過70%;僅有銀行ETF的凈值呈現跌勢。
與此同時,部分績優主動權益基金也獲得較多凈申購,但“吸金”水平遠不及ETF產品。
例如,Wind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永贏半導體產業智選、中航機遇領航、永贏睿信、信澳業績驅動、睿遠港股通核心價值、永贏科技智選的C份額分別吸引了32.19億份、31.87億份、30.31億份、21.81億份、21.67億份、21.62億份凈申購。
上述6只基金前三季度的回報率均超過50%,其中,中航機遇領航、信澳業績驅動、永贏科技智選前三季度的回報率實現翻倍增長。
另一方面,權益基金業績回暖背景下,投資者獲利了結的情緒較重。
尤其對前期調整時間較長的板塊,相關ETF的業績出現反彈后,不少投資者很快就選擇贖回。
例如,三季度,華夏科創50ETF、易方達醫藥ETF、華寶醫療ETF的基金份額分別減少了307.89億份、133.28億份、115.09億份。
主動權益基金中也存在類似的情況。
以興全合潤、睿遠成長價值為例,據Wind統計,截至三季度末,這兩只基金的規模均在240億元左右,是典型的大規模產品;今年前三季度,興全合潤A、睿遠成長價值A的回報率分別為41.1%、63.77%,明顯跑贏各自的業績基準,也屬于大規模基金中,業績較好的產品。
但在今年三季度選擇“解套”的基民不在少數。截至三季度末,興全合潤、睿遠成長價值的基金份額較二季度末分別減少了22.08億元、23.42億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