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亞馬遜等跨境電商平臺啟動中國賣家涉稅信息報送工作,跨境電商行業的合規監管進入全面深化階段。
作為外貿增長的重要引擎,2024年,我國跨境電商出口規模突破2萬億元,但前期野蠻生長積累的不規范問題亟待解決。此次監管升級不僅推動平臺從交易撮合者轉變為合規監管關鍵節點,更對不同類型賣家產生差異化影響。證券時報記者就新政影響、企業應對、行業未來等核心問題專訪了深圳市跨境電子商務協會執行會長王馨,深度解讀跨境電商合規發展的路徑與機遇。

跨境電商稅務合規監管不斷升級加碼
證券時報記者:近期,亞馬遜等平臺已經啟動了中國跨境賣家的涉稅信息報送工作,您如何看待新政對跨境電商行業的影響?
王馨:隨著我國跨境電商爆發式增長,2024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約2.71萬億元,同比增長14%。其中,出口約2.15萬億元,同比增長16.9%,占貨物貿易出口總值的8.5%;進口約5552.5億元,同比增長4.1%,占貨物貿易進口總值的3%。但行業前期野蠻生長也引發了部分不規范問題,在跨境電商不斷走向合規規范發展的背景下,出臺合理的稅收制度是規范行業合規性的具體舉措,也是必要條件。一系列政策的出臺,預示著我國正式將稅收納入監管平臺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健康發展的常態化制度工具。
如今,跨境電商已成為外貿增長的重要引擎,相關稅收規模和交易體量均不容忽視,國家正將跨境電商賣家的稅務信息重新納入監管視野,這使得包括亞馬遜、出海“四小龍”在內的跨境電商平臺,從單純的交易撮合者逐步轉變為稅務與合規監管的關鍵節點,對我國跨境電商的合規、高質量發展起到積極的規范化引導作用。
證券時報記者:對于跨境電商的合規監管并非第一次,這次有什么不同?據您觀察,這些年企業的合規狀況如何?
王馨:此次合規監管并非首次,稅務監管已從2010年的行業專項整治,轉向依托“金稅四期”的數字化、常態化稽查。2021年薇婭13.41億元補稅案引發直播行業合規風暴,后續相關行業標準和涉稅信息報送規定相繼實施,推動直播電商進入全透明監管時代。如今,國家稅務總局等部門正從國家層面積極推動稅收稽查、征管體系的完善與整改。
從行業數據來看,海關總署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前三季度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總額約2.06萬億元,同比增長6.4%;而2024年同期進出口總額為1.88萬億元,同比增長11.5%。2025年的增速低于歷史同期水平,這與部分企業推進合規密切相關——合規進程帶來了相對緩速的增長,也反映出企業合規意識的提升。當前行業已告別快速增長階段,未來需要政府在規范、引導行業發展的同時,助力跨境電商提升增長速度,以搶占國際市場機遇。
證券時報記者:目前除了平臺主動向中國稅務部門報送賣家信息之外,還有哪些監管措施正在同步進行,以進一步提高行業的合規發展?
王馨:當前,跨境電商的出口報關、納稅申報、資金收匯等全流程合規監管已全面升級。一方面,大數據監管鏈路逐漸覆蓋各行業,各部門協同監管力度不斷加大;另一方面,“金稅四期”系統框架持續完善,數電發票全面推廣,再疊加17號文要求賣家申報實際出口銷售額的規則,稅務機關可通過比對這些信息與平臺內經營者的申報信息,快速識別不實申報風險,并依法進行處理處罰。因此,各類跨境電商賣家需抓緊推進合規合法經營,切勿鋌而走險偷稅逃稅,避免收到稅務稽查通知書。

中小賣家合規意識薄弱背后有隱憂
證券時報記者:隨著跨境電商的稅務合規大幕開啟,不同類型的電商賣家會有哪些不同的影響?
王馨:具體來看,對于已實現合規經營的賣家,此次平臺涉稅信息報送工作基本無影響。隨著平臺明確要求完成市場主體登記、履行納稅申報義務,且首次報送涵蓋2025年7月至9月的交易數據(后續按季度更新),合規賣家只需確保信息真實準確,無需擔憂相關稅務風險。反觀部分缺乏專業財務體系和規范支撐的中小賣家,此前常通過拆分主體避稅、“買單出口”等方式開展業務,隨著監管不斷透明化,這類賣家需盡快實現資金鏈、業務流的合規透明,積極向平臺提供真實有效的經營數據,通過合規報送降低后續稅務檢查風險。
證券時報記者:據了解,中國跨境賣家,尤其是中小企業自主報稅方面的合規意識比較薄弱,您認為根本原因是什么?
王馨:當前中國跨境賣家,尤其是中小企業自主報稅的合規意識薄弱,背后存在多重原因。盡管多數跨境電商企業主知曉企業長期穩定發展需兼顧法律與稅務合規,但實際經營中,跨境電商財稅合規流程復雜、對經營者和財務人員要求高,導致完全合規面臨諸多困難與阻礙。
從行業企業反饋來看,核心原因主要有四點:
第一,合規認知與意識薄弱。跨境行業短期內迅速發展,部分企業主對財稅認知較淺,甚至誤判合規成本與收益的關系,存在“大家都不合規”的群體性違法心理,這一認知轉變仍需時間。第二,缺乏合規專業人才。多數中小企業缺乏專業的財稅團隊或人員,難以系統理解國際貿易稅收規則、跨境業務架構設計等復雜內容。即便招聘會計負責,也常因財務專業度不足,無法解決企業財稅合規問題。第三,擔憂合規增加成本。在不少老板潛意識中,財稅合規會大幅增加成本,導致本就微薄的利潤進一步壓縮。行業普遍存在“同行不合規,若自身率先合規,會因成本上升失去市場競爭力,甚至難以存活”的顧慮,這也成為阻礙合規推進的重要因素。第四,政策認知滯后與監管升級不匹配。跨境電商行業快速發展導致相關稅務政策存在滯后性,部分企業因缺乏專業稅務人員,未能及時跟進稅務法規更新。
如今,在大數據監管日趨嚴格、“金稅四期”全面實施的背景下,工商、海關、銀行、稅務等各方數據緊密聯動,協同監管已成為跨境電商稅務合規的主流趨勢。在此背景下,中小企業必須深入掌握最新稅務規則,通過完善財稅制度、培養專業人才,應對復雜多變的合規要求,規避不必要的稅務風險。
證券時報記者:面對當前的監管態勢,據您了解,企業是否已采取應對措施?在合規過程中是否遇到困難?
王馨:隨著跨境電商行業經營數據透明化、稅務合規化成為主流趨勢,當前稅務監管已進入全面合規階段。不少提前搭建完善財務合規體系、擁有專業財稅人才的跨境企業,已采取應對措施降低稅務風險。但多數跨境企業在合規過程中,仍會面臨各類業務場景下具體且復雜的稅務合規困難。
根據行業反饋,企業在稅務籌劃、合規管理、風險防控三大方面常束手無策:首先是稅務籌劃。合理的稅務籌劃可降低成本、提高經營效益,但選擇合適的經營模式、注冊地及稅務申報方式等復雜操作,需要專業人員與完善的公司管理機制配合實施,多數企業難以獨立完成。
其次是稅務合規管理。定期稅務自查、及時申報繳稅、保留完整稅務記錄等合規要求,需耗費大量人力與精力成本,對企業運營能力提出較高要求。最后是稅務風險防控。企業雖知曉需識別、評估潛在稅務風險點,但建立風險預警機制、加強與稅務機關溝通等防控措施,非一朝一夕可完成。
復雜的稅務問題已成為當前監管態勢下企業的主要業務風險點之一。除自身完善體系、培養人才外,企業還應尋求專業稅務咨詢機構的幫助,獲取準確的稅務信息與建議,確保合規經營并降低風險。此外,建議國家財稅部門針對跨境電商稅務合規新規,出臺具體、可操作的稅收制度規范行業發展,并制定指導政策落地路徑的白皮書,這將對行業合規起到關鍵性作用。

三大建議助力企業合規發展
證券時報記者:對于想合規,但確實有困難的企業,有何建議?
王馨:對于有合規意愿但面臨困難的企業,可通過以下方式推進合規,降低稅務風險,具體建議如下:第一,尋求專業稅務咨詢與支持。面對復雜稅務問題,第一時間主動咨詢專業稅務機構,獲取準確的稅務信息與合規建議,快速規避風險。同時,定期組織專業稅務培訓,提升員工稅務意識與專業水平,確保實際工作中的合規操作。
第二,招聘專業稅務人才,搭建合規體系。有效的稅務籌劃與合規體系搭建,離不開專業人才支撐。優秀的稅務人才需具備深入的法律法規知識、政策把握能力、扎實的財務會計基礎、跨部門協作能力及良好的溝通團隊合作能力,能夠精準分析企業稅務問題,提供全面規劃方案并推動實施,幫助企業優化稅務成本、降低風險。
第三,積極與稅務機關溝通。跨境經營中,企業可能因信息差、專業不足、溝通不暢等因素與稅務機關產生爭議。此時需主動溝通,闡明情況,尋求合理解決方案,妥善處理稅務爭議。
證券時報記者:在合規監管態勢下,中國跨境電商行業將面臨怎樣的挑戰?對整個行業帶來怎樣深遠的影響?是否也會有機遇?
王馨:在當前合規監管態勢下,長期財務體系缺失、游走在稅收監管灰色地帶的中小賣家將受到較大沖擊,面臨經營成本上漲、賬號凍結、資金扣押、法律訴訟及巨額罰款等風險。
但從長遠來看,此次合規監管將給行業帶來“短暫陣痛后涅槃重生”的深遠影響。涉稅信息報送新規是跨境電商行業走向成熟規范、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將重塑行業生態,推動中國跨境電商從“規模擴張”邁向“質量提升”的新階段。
對于始終合規的賣家而言,新一輪合規政策蘊藏巨大機遇:一方面,政策不會增加其稅負,反而會加速清退不合規小賣家,釋放市場空間,助力合規賣家拓展業務;另一方面,早期完成合規的企業可聚焦核心發展,將綜合實力比拼回歸到產品創新、品牌建設、供應鏈管理和客戶服務等價值創造維度。
責編:萬健祎
校對:楊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