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第十一批國家藥品集采擬中選結果對外公布。此次集采共有445家企業的794個產品參與投標,其中272家企業的453個產品獲得擬中選資格。
自2018年“4+7”試點以來,藥品集采成為影響國內醫藥行業的重要政策,從一項破冰式改革,演進為常態化、制度化的行業規則。此前10批國家藥品集采,共覆蓋435種藥品,平均降幅均超過50%,藥品價格虛高的堅冰被逐步擊碎。而此次集采中,報價平穩、規則優化、反內卷等關鍵詞,折射出藥品集采從價格博弈走向價值競爭的成熟新態勢。
降價,是集采的關鍵詞。擠出藥價中的“水分”,讓患者用上質優價廉的藥品,是藥品集采的核心目標之一。只不過,以往個別企業報出的“地板價”看似讓利于民,實則容易埋下質量隱患——當價格低于合理成本線,要么以次充好犧牲療效,要么產能不足導致斷供。第十一批集采創新性地調整價差控制“錨點”,當最低價低于入圍均價50%時自動切換錨點,這種“熔斷保護機制”既防范了惡性競爭,也給企業保留了合理利潤空間。
質量,是藥品的生命線。不僅要夠便宜,更要能治病。此次集采更加關注企業質量控制水平,提高企業投標的質量門檻,對企業的實際生產經驗提出要求,并要求投標藥品2年內不存在抽檢不合格、所在生產線2年內不存在違反GMP的情況。集采中選后,藥監部門還將把中選藥品納入重點監督檢查范圍,開展中選企業檢查和中選產品抽檢“兩個全覆蓋”。質量門檻的抬高,為行業設置了良性競爭的準入證。
集采是價格戰,更是創新賽。降價之外,藥品集采的深層價值,亦在于以政策力量倒逼行業告別仿制藥“躺賺”的路徑依賴。“集采非新藥、新藥不集采”,集采品種都是已經過了專利期,且市場競爭充分的成熟品種。當仿制藥利潤空間被壓縮,光靠仿制藥掙錢這條路走不通,企業唯有通過創新才能生存發展。在集采推動下,藥品價格虛高的部分被擠壓掉了,躺平賺錢的空間越來越小,倒逼更多企業去做那些更加創新也更加具有高價值的業務。
集采既是醫療惠民之路,亦是產業升級之道。數據顯示,中國資本市場對創新藥的關注度持續提升,中國創新藥的申報數量已經位居全球第二。最新出爐的“十五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提出要健全支持創新藥和醫療器械發展政策,并將生物醫藥作為未來產業重點培育。這就需要包括集采在內的各項政策形成合力。當集采既能讓患者用上質優價廉的藥品,又能讓企業敢于投入真金白銀創新,醫藥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就有堅實支撐。
七年集采,重塑的不僅是藥品價格,更是行業生態與發展邏輯。從擠水分到促創新,集采正在引領中國醫藥行業走向更加健康、更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未來,期待集采與其他產業政策協同發力,形成患者用得起藥、醫生用得好藥、企業造得出創新藥的多贏生態,打造患者負擔更輕、企業創新更活、醫療水平更高的健康中國。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