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指研究院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目前,21家出險房企債務重組、重整獲批及完成,化債總規模約合人民幣1.2萬億元。中指研究院認為,這些企業總有息負債規模接近2萬億元,短期內償還壓力較小,進入安全期。出險房企債務重組及重整獲批,將加速整體房地產風險出清進程。
據中指研究院統計,截至2025年10月,完成境內及境外債重組的企業有融創、富力、奧園、遠洋、時代中國、龍光、旭輝。完成境外債重組企業有中梁、當代等。境外債重組獲批的企業有佳兆業、金輪天地、禹洲地產、世茂、綠地、碧桂園等。近幾年,已經有華晨地產、新華聯和金科完成重整。霍煤龍興房地產公司重整和協信遠創進行重整,已經獲得法院批準,目前在執行階段。
中指研究院企業研究總監劉水指出,出險房企債務重組典型方式包括債轉股、以資抵債、全額長展期等,核心是通過削債降低實際債務負擔,并改善資產負債表,為長期恢復經營創造有利條件。如龍光境內債重組方案采取了現金要約收購、債轉股、以資抵債、全額長展期等方式,境外債采取現金支付、可轉債、資產信托、展期等多種方式。
從企業的削債比例來看,劉水表示,部分企業公開了境外債重組方案,其削債比例在40%—70%左右。如龍光境外債經過重組后削債比例達70%。融創境外債經過第二次重組將全部削債,境內債第二次重組降債比例超過50%。旭輝、佳兆業、奧園、禹州、世茂等海外債經過債務重組,削債比例均超過50%。
從企業發展戰略來看,劉水表示,在完成保交樓和債務重組后,不少出險企業將聚焦輕資產業務,重點發展代建、物業、資產管理等業務。因為出險企業雖能夠完成債務重組,但其資產負債表仍面臨調整壓力。而輕資產業務不需要大量資本投入,不增加有息負債,能幫助企業在“失血”后,以最低的成本恢復“造血”能力。同時,出險房企多年積累的核心能力并未完全消失,如產品力和品牌仍有一定影響力,擁有成熟的開發、運營和服務團隊且經驗豐富,具有成熟的管理流程和標準,將其遷移至盤活存量資源是合適的轉型發展路徑。整個行業從增量開發轉向存量運營,物業、資產管理等賽道空間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