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證券時報記者 張一帆
作為重要的基礎性產業,有色金屬行業資源種類眾多、產業關聯度高、戰略價值突出。9月底出爐的《有色金屬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5—2026年)》(簡稱《方案》)為行業未來兩年的穩增長目標任務劃出重點。
作為全球最大的有色金屬生產國和消費國,我國有色金屬行業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直面外部沖擊,以高效利用提升資源保障能力、以科技創新提升高端供給水平、以高質量供給引領創造新需求,成為行業共識。
量的擴張與質的提升
《方案》提出,2025—2026年,有色金屬行業增加值年均增長5%左右,經濟效益保持向好態勢,十種有色金屬產量年均增長1.5%左右,銅、鋁、鋰等國內資源開發取得積極進展,再生金屬產量突破2000萬噸,高端產品供給能力不斷增強,綠色低碳、數字化發展水平持續提升。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會長葛紅林表示,這既是上一輪穩增長方案的延續,也對行業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工作方案在穩增長、促轉型上下功夫,把行業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統一于高質量發展全過程。
自然資源部最新發布的《中國礦產資源報告(2025)》顯示,2024年,我國地質勘查投資1159.94億元,連續四年實現正增長,與之同步的是我國十種有色金屬產量持續增長。有色金屬行業經營業績也明顯改善,“十四五”以來,規上行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年均增長16.6%,連續4年超過3000億元。
展望后續,下游市場的樂觀預期為行業穩健增長提供基礎。以銅產品為例,盛屯礦業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兩年銅產品仍處增長周期,受益于全球銅供給的略短缺、大國之間將銅作為重要戰略性資源實施收儲、銅價上漲等因素,公司將保持量增價升勢頭。為此,盛屯礦業正抓緊推動提產上量,2025年末目標將銅產能提升至23萬金屬噸,同比增加接近50%。
提產上量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盛屯礦業正在大力構建多元化的能源供應體系,并在國內外建立更靈活的加工和物流體系,以規避不確定性。“希望在政府的引導下,中資企業組團投資‘抱團出海’,在關鍵的基礎設施建設上形成合力,降低單個企業的投資和運營風險。”盛屯礦業方面表示。
為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近期自然資源部等兩部門聯合印發《支撐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標準體系及標準研制三年行動計劃》,通過提出一批礦產地質勘查標準規劃,引領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高質量推進。
保證供給的同時,實現找礦收益與生態保護并舉共贏也是重中之重。《方案》在此方面也有頗多筆墨,如提出碳酸鋰等項目的“科學合理布局”。
“2025年我國鋰資源產業的運營特點正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升’。”天齊鋰業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長期建議國家和行業層面能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標準,激勵技術創新與協同應用,同時加強行業自律,引導產業從‘規模擴張’轉向‘價值創造’。”
在天齊鋰業看來,“科學合理布局”至少包含三個層面:一是技術前瞻性,布局應著眼于下一代電池技術的需求進行材料配套;二是價值鏈協同性,鼓勵“資源—材料—電池—回收”的一體化與就近配套,降低全產業鏈成本和碳排放;三是發展綠色化,新項目必須符合最高的環境、社會與治理標準。
資源回收上升到戰略高度
與上一份《有色金屬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相對比,資源回收再利用成為新《方案》的一大亮點,在主要目標中,明確列明“2025—2026年再生金屬產量突破2000萬噸”。
目前,各國都正在大力度推進資源回收與再利用工作,尤其是在那些缺乏原生資源開采條件卻身為重要消費市場的國家。與傳統以綠色環保為出發點的資源回收不同,如今保障產業戰略安全發展的目標更受矚目。
以回收體系已趨成熟的銅金屬為例,智利與秘魯兩國的銅供應量合計占全球總量的34%,而中國在全球精煉銅產量中的占比則達到45%。由于銅可經多次回收利用且品質不受損耗,因此其在二級市場中展現出強勁的發展潛力,目前銅金屬歷史回收量占需求總量的比例達到30%。
“近年來,我們不僅關注開采,更關注‘吃干榨盡’和循環利用。”盛屯礦業方面告訴記者,公司將傳統工業金屬生產進行延伸,從提純金屬到生產合金。據悉,天齊鋰業正在建設鉭鈮回收示范線。
隨著“新三樣”回收潮的臨近,相關有色金屬產品的原料回收越來越具有商業價值。《方案》明確指出,要將廢舊動力電池、廢舊光伏組件等新興固廢綜合利用,支持符合要求的再生銅、再生鋁、濺射后金屬靶材、電池黑粉等再生資源進口。
“《方案》提出支持電池黑粉等再生資源進口,對于包括鈷、鎳等一批鋰電相關行業而言都是個好消息。”格林美董秘潘驊表示,“我國作為新能源材料的生產大國,包括鈷、鎳在內的戰略資源以產品的形式出口海外,如果我們能實現產品走出去,也能實現廢品收回來,并實現高效、安全再利用,無疑將強化相關產業的發展韌性。”
剛果(金)本月啟動鈷資源配額制,給動力電池回收能力的建設敲響警鐘。鈷金屬在鋰離子電池產品有廣泛應用,我國是鈷資源的主要進口國,但上游鈷資源國剛果(金)鈷金屬產出量在全球范圍內占比超七成。配額制出爐后,供給收緊且需求剛性,鈷資源價格快速飆升。
目前格林美已經在韓國、印尼設立動力電池回收工廠,旨在為全球動力鋰電池回收提供中國解決方案。潘驊呼吁,“電池黑粉的進口政策或許可以參考稀缺性資源對待,我們期待進口門檻能夠進一步降低。除了調降關稅,也可以調低含氟率等參數要求。過往國家擔心廢舊品造成環境污染,但如今技術完善且配合嚴格監管,企業有能力實現廢舊品的清潔再利用。”
高質量供給帶動新需求
根據《方案》提出的目標,高端產品供給能力不斷增強,尤其是加快高純鎵、鎢硬質合金、全固態電池材料等高端產品應用驗證,推進前沿材料創新應用,打造應用場景典型案例,培育新興市場。
“高端材料的技術突破,對拓展下游消費需求具有革命性意義。目前,在高端產品開發上,公司已取得系列實質性突破,這是我們戰略轉型的關鍵落子。”天齊鋰業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以天齊鋰業正在開發的硫化鋰、新型鋰負極等高端產品為例,它們的研發成果將直接賦能固態電池的商業化,從而激活如低空載人飛行器、人形機器人等新興產業;也有望將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推升,加速全球電動化進程。
本月,億航智能發布長航程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VT35,這家eVTOL企業將自己的eVTOL產品的航程拓展到200公里,續航時間拓展到60分鐘,足以匹配核心城市群的“空中交通一小時”生活圈。億航智能高級副總裁馮帥告訴記者,相關使用場景的突破離不開固態電池技術的加持。據了解,公司應用的高能量固態電池能量密度高達480Wh/kg,是一般磷酸鐵鋰電池的兩到三倍。
為了進一步推動高端產品創新發展,《方案》建議有色行業企業發揮重點新材料平臺作用,支持企業開展工藝“一條龍”應用計劃,加快材料應用驗證及迭代升級。記者留意到,目前有色礦企、冶煉企業與下游材料企業聯合研發,打造工藝“一條龍”正在形成趨勢。
例如,格林美近期與大客戶廈鎢新能達成戰略合作,除了原料保供,雙方還將就超高比能電池材料未來前瞻性技術開發進行深度合作。潘驊告訴記者,在鋰電行業中正極材料的許多性能指標,必須要在前驅體生產環節完成,這要求冶煉企業必須深度參與,不然產品開發將難以為繼。“在高端產品的開發上,有色行業企業大有可為,相信也將會大有作為。”潘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