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郵證券另類子公司的申請材料被監管部門接收之后,時隔8個月,終于收到反饋信息。
近日,證監會官網的一則審核反饋顯示,中郵證券另類投資子公司(以下統稱另類子)擬擴大業務范圍。對此,監管提出兩點反饋意見:一方面請其論證業務擴展的可行性,另一方面說明人員配置是否足夠支撐新增業務開展。
中郵證券另類子目前僅限參與創業板、科創板項目跟投,其擴展業務范圍的申請,折射出券商另類子的發展路徑變革。在政策催動下,另類子投資范圍已擴大至非上市公司股權、上市公司定增、大宗商品、新三板公司等。隨著部分券商確立“投資+投行+投研”發展模式,股權投資業務已成為另類子發展重點。不過,從現狀來看,券商另類子也面臨著出資謹慎、業績分化等挑戰。
需對擴大業務范圍的可行性進行論證
根據相關法律法規規定,設立另類投資子公司,是證券公司從事科創板以及部分類型創業板IPO保薦業務的前置條件。此外,另類子還可投資非上市公司股權等,尤其是2024年5月初新規落地后,投資邊界進一步擴大至大宗商品、新三板公司、衍生品等,還可開展上市公司定向增發業務。
2022年11月11日,中郵證券獲得證監會核準設立另類子,不過僅限于參與創業板、科創板項目跟投。2025年2月25日,中郵證券有關另類子變更業務范圍申請材料被監管接收。如今時隔8個月,該份申請迎來監管反饋意見,共涉及兩個方面:
其一,證監會表示,關注到中郵證券近年來已保薦項目及另類子公司跟投項目數量有限,且為集團關聯方項目,請就另類子公司擴大業務范圍的可行性進行補充論證。
其二,證監會表示,根據公司材料,另類子公司增加業務范圍后,預計人員配備為7~10人。請中郵證券就另類子公司目前人員配備情況及兼職情況進行詳細說明,補充增加業務后前述7~10人具體崗位安排及兼職情況,并就相關人員配備計劃是否能夠滿足另類子公司后續平穩運營進行說明。
2024年5月落地的券商另類子管理規范修訂,在拓展投資范圍的同時,也明確了加強合規管控的要求。證監會此次對中郵證券的反饋意見,一方面體現了“放管結合”原則下對券商另類子發展與規范并重的審慎監管態度;另一方面也指出了中郵證券如何在依托中國郵政集團生態之外,市場化展業的考驗。
中郵證券成立于2002年9月,是中國郵政集團絕對控股的證券類金融子公司。近年來,依托中國郵政集團的雄厚實力,中郵證券不斷強化“自營+協同”發展模式,發展態勢良好。
2024年年報顯示,該公司實現收入10.33億元(合并口徑),同比增長27.33%;實現凈利潤1.07億元(合并口徑),同比增長127.05%。不過從業務結構來看,投行業務對營收貢獻度最低,發展相對薄弱。Wind顯示,自2023年以來,中郵證券僅完成2個股權融資項目,分別是郵儲銀行增發和中郵科技首發。按項目數量計,中郵證券在業內發展并不突出。
券商另類子公司發展模式生變
不過,從整個行業發展趨勢來看,券商另類子發展早已不僅限于科創板跟投。隨著投資范圍擴充,另類子已成為證券公司以自有資金開展直接投資的重要平臺,覆蓋股權投資、戰略配售、基金投資等,為增厚公司業績開拓了新的市場機遇。這其中又以股權投資業務為發展重點,不少券商都在致力于通過打造“投資+投行+投研”三位一體的發展模式。這背后也是券商加強對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的一種體現。
券商中國記者注意到,就投行業務發展,中郵證券一方面借助集團內部資源,以“投行+商行”“投行+保險”等協同業務模式,在客戶信息、網點渠道、產品組合等方面進行資源整合,另一方面也在強調深化一體化服務模式。
中郵證券董事長、總經理龔啟華在今年8月的公開撰文中曾表示,要以差異化發展路徑致力打造特色精品券商。其中,投行業務方面,提出要豐富投行+商行模式內涵,堅持債股并行,打造承攬承銷、并購重組、財務顧問等核心能力,郵銀證保全面協同,深度服務一批優質央企戰略客戶,深耕特定領域、特定行業,形成專精的差異化競爭優勢,成為融資與投資者、收購合并各方產融結合的橋梁。
不過,從行業情況來看,券商另類子的發展也并非一路坦途,目前行業內表現較為分化。根據中證協官網公示的證券公司另類投資子公司會員名單,截至2025年9月底,全行業107家券商共設立了84家另類子,多數業務范圍是跟投“兩板”。
一些較早切入股權投資等業務的券商另類子已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發展模式,比如中信證券、中金公司、國泰海通、銀河證券、中信建投等公司通過“先股權投資,后戰略配售或保薦上市”的模式,完成了多個投資案例。另有一些券商的另類子則還處在前期投入的階段,凈利潤尚未回正。
整體來看,券商另類子業務深耕于一級市場,且更傾向于Pre-IPO策略,近兩年市場環境的“逆風”,使其在投資上更為謹慎,整體擴張步伐放緩。根據執中ZERONE統計的數據,2025年上半年證券業LP認繳出資金額為13億元,而2024年上半年為17億元。
此外,2024年以來,華西證券、國都證券、東北證券等多家公司都對旗下的另類子進行了減資,以優化資源配置。但也有財達證券等少數券商逆勢加碼,對另類子進行增資。
2024年初,曾有行業內人士發布研究論文稱,另類投資雖業務多樣,但國內另類投資機構多集中于股權投資和不動產投資,這與監管環境、市場認知、人員配備等另類投資市場發展的要素較缺乏密切相關。隨著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深入推進、資本市場的逐步開放、注冊制的全面落地和REITs工具的推出,特殊機會投資、境外投資、并購重組、REITs等另類投資將迎來較大的發展機遇。
排版:劉珺宇
校對:李凌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