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證券時報記者 韓忠楠
當上海遠景能源、四川東方電氣等在海南儋州打造海上風電裝備制造集群,當江蘇嘉軒智能工業科技在內蒙古投建永磁電機產業基地,助力當地成為全球永磁技術創新策源地……在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背景下,這樣的產業轉移逐漸突破了“東部輸出研發、西部承接制造”的單一模式,形成特色產業與區域稟賦深度融合的雙向奔赴趨勢。
近日,2025中國產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海南)在海口舉行,這是今年以來,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組織的第六場產業轉移對接活動。
在此之前,工信部已聯合湖南、四川、內蒙古、江西、廣西五省區,相繼在長沙、成都、呼和浩特、南昌、南寧舉辦了相關活動。這場貫穿全年、覆蓋多區域、多領域的產業協作活動,既是對促進制造業有序轉移指導意見的重要實踐,也為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注入強勁動能。
產業轉移成為
新型工業化“關鍵落子”
2022年,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商務部等十部門聯合發布《關于促進制造業有序轉移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引導勞動密集型產業重點向中西部勞動力豐富、區位交通便利地區轉移,引導有意愿的優質企業帶動關聯產業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有序轉移。
在隨后的幾年間,中西部、東北地區承接產業轉移能力顯著提升,全國各地區的制造業布局進一步優化、區域協同顯著增強。
今年以來舉辦的六場產業轉移對接活動,緊扣“推進新型工業化”這一核心任務,將產業轉移的戰略高度進一步提升。
工信部部長李樂成表示,推動產業在國內梯度有序轉移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任務,事關保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事關區域協調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
李樂成在湖南、廣西兩場活動中均明確指出,推動產業國內梯度有序轉移,既是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的重要路徑,也是培育新質生產力、實現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的關鍵抓手。
特色產業與區域稟賦
實現雙向奔赴
從今年舉辦的六場對接活動來看,產業轉移并非簡單的項目遷移,而呈現出特色產業與區域稟賦雙向奔赴的特征,形成多領域、多層次的產業轉移趨勢。
從行業維度來看,當前積極推進產業轉移的行業與國家力推的重點產業高度契合,主要集中在高端制造、綠色低碳、數字經濟與現代服務業。
以海南為例,在近日進行的產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上,集中簽約了110個項目,既涵蓋中國黃金、航天科技、中航材等央企合作項目,也包括海信集團、先聲藥業等上市公司及專精特新企業項目,呈現“龍頭引領、鏈條協同”特征。其中,儋州聚焦新材料、新能源以及數字經濟領域等方面,落地10個標志性項目;文昌依托產業和政策優勢,圍繞航天領域簽約9個項目,總投資額16億元。
業內人士分析,海南之所以成為企業投資興業的優選地,根源在于其自貿港的政策優勢、扎實的產業基礎與優質的營商環境形成的“組合拳”,這為海南承接產業轉移提供了堅實支撐。
因地制宜,是產業轉移的基礎前提。在四川,天然的釩、鈦、鋰、稀土等礦產資源,為動力電池及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落地,提供了先天沃土,而當地富裕的風光能源,則為綠色低碳產業在此生根壯大提供了進一步支撐。
賽迪研究院西部城市研究中心分析師范晨琛表示,通過有序推進產業轉移,可更好地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促進形成區域合力分工和聯動發展的產業格局。當前,我國西部地區在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正在依托資源稟賦、政策引導、技術賦能等形成多層次、差異化的產業承接體系,實現從“被動承接”向“主動轉移”的轉變。
在這方面,廣西的轉型非常突出。一方面,當地摒棄了先建廠房再招商的被動模式,通過園區機制打造了更適配企業需求的定制化承接載體。另一方面,廣西憑借有效銜接東盟市場的優勢,吸引了諸多新質生產力企業在此落地。
智平方(深圳)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郭彥東表示,“北上廣深研發+廣西集成+東盟應用”的路徑,為人工智能企業在廣西發展打開了更多想象的空間。
推動要素流通 打破隱形壁壘
產業轉移對于承接與轉出地區帶來的效應雖不同,但卻可側面推動全國整體產業結構優化。
對于承接地區而言,普遍面臨從低端承接向高端突破的轉變,比如江西省就通過不斷承接電子信息產業的轉移,實現從農業大省向中部電子信息產業基地的轉型。
對于轉出地區來說,效益同樣顯著,可通過產業轉移,騰出土地、人才等要素空間,集中力量發展高端研發、現代服務業等產業。
往更深層次來看,推動產業梯度轉移,也可以進一步促進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工信部在多場產業轉移活動中強調,各地通過完善產業轉移協作機制、規范涉企執法、優化營商環境,逐步消除要素流動的隱形壁壘,加速全國統一的要素市場、產品市場、服務市場的形成。
工信部副部長單忠德認為,做好產業轉移工作,要在“精準”和“有序”上下功夫,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促進產業有序發展和良性競爭;同時,要著力推進深化改革,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完善產業在國內梯度有序轉移的協作機制,推動轉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
業內人士分析,在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背景下,產業轉移不僅是生產力的空間重構,更是發展動能的全面升級,它將推動更多地區形成“各展所長、優勢互補”的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