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通脹率持續高企,央行對加息態度依然非常謹慎。如何看待日本央行的立場?日本央行為何對加息如此謹慎?
10月23日,在2025外灘年會一場圓桌討論中,面對主持人拋出的這個問題,青山學院大學特聘教授、日本央行原行長白川方明提到,日本央行當前的貨幣政策立場,主要基于以下兩點考量:其一是所謂的核心通脹率仍低于2%;其二是由于特朗普總統的關稅政策,經濟與通脹率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這種解釋可能有其道理,但我對其論點并不完全認同。”白川方明認為,日本過去三年間通脹率始終高于2%,核心通脹率不可能仍低于2%。在他看來,日本央行當前對貨幣政策持謹慎態度,主要是擔心可能引發金融市場的負面反應。
他進一步表示:“過去30年間,日本政策利率始終維持在零利率水平。我們無法知曉金融市場各角落,究竟積累了多少風險頭寸,所以日本央行對潛在負面反應心存畏懼。”他說,關稅引發的額外不確定性,也成為日本貨幣政策遲緩的理由。
“但無論如何,日元貶值引發通脹,削弱實際潛在收入,這正是消費持續疲軟的原因之一,所以我認為日本央行需要逐步調整利率。”白川方明表示。
最新數據顯示,日本的通脹率為2.7%,政策利率僅為0.5% ,實際短期利率則深陷負值區間。但隨著以倡導貨幣寬松著稱的高市早苗于周二出任日本首相,市場對日本央行加息的預測時點還在推遲。
日本“失去的30年”仍是繞不開的話題。隨著日本走出通縮,外界熱議日本貨幣政策在其中發揮的作用。
“每次到中國,(我)總會被問到中國應當從日本經驗中汲取什么教訓,”白川方明表示,談及這個話題時大家都會提到貨幣政策,但過去30年日本增長低迷的根本原因,與所謂“通縮”本身關系不大,“真正的根本原因有兩個:第一是人口持續下降;第二是日本經濟和社會對外部環境變化(尤其是全球化與技術變革)的適應過程。”
他進一步表示,如果看“人均勞動者對應GDP增速”,日本的增速其實高于美國。“但盡管如此,人們仍常說‘通縮是首要問題’。既然把‘通縮’視為關鍵問題,那么給出的解決方案自然就是‘大量放水’或采取各種‘大規模化寬松’。我給中國朋友的建議是:不要依賴這種類型的建議。”白川方明提示,中國應當回到供給側去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