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企業加快全球布局,“走出去”浪潮逐步形成。在中國企業加快“走出去”之際,再保險行業也迎來機遇與挑戰。
近日,中再產險總經理王忠曜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公司將進一步加強能力建設、提升風險管理服務水平、強化網絡建設,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更好更全面的風險保障。同時,在科技保險領域,作為中國再保險市場的主力軍,中再產險深切感受到科技創新發展對保險業提出的全新要求,也正在積極探索適應這一變革的創新路徑。
助力中企“走出去”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中國境內投資者共在全球190個國家和地區設立境外企業5.2萬家。如此龐大的數量,需要再保險行業主動作為,織密中國海外利益安全網。
“這給我們帶來了機遇。”王忠曜表示,行業也做出了很多努力,例如,引入國際承保技術和經驗開發產品、彌補保障空白,強化海外風險評估,打造海外風險觀測及預警體系,搭建海外服務網絡強化對“走出去”企業的海外風險保障。
但王忠曜也坦言,在助力中國企業出海方面,目前再保險市場也面臨服務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等挑戰,比如在人才方面,目前國內保險業經營海外業務的團隊以國內團隊孵化為主,缺乏針對“走出去”風險的專業化、體系化隊伍建設。
謀定而后動。王忠曜稱,公司將進一步加強能力建設和創新、提升風險管理服務水平、強化網絡建設,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更好更全面的風險保障。
舉例來看,當下保險企業正借助新能源車險“出海”,中再產險致力為險企“出海”戰略賦能,包括共建數據平臺、共享全球網絡、創新再保方案、推動標準輸出等。10月22日,中再產險與現代保險在上海國際再保險會議上正式簽署新能源車險出海業務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共同打造基于數據驅動的海外新能源汽車保險解決方案,這也構建了“直再融合+產業融合”的中國新能源車出海國際保險合作新模式。“我們愿與行業攜手,將公司在新能源車險領域的實踐經驗逐步轉化為國際認可的‘中國再保險方案’。”王忠曜進一步說。
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
當下,我國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步伐加快,科技創新等戰略領域快速發展,大量新興風險保障需求持續釋放,科技保險也成為業內“兵家必爭之地”。
據介紹,科技保險可分為科技活動保險和科技主體保險兩大類別。前者承保的是研發、成果轉化、推廣應用等“創新過程”的不確定性,后者承保的是“創新組織”自身的運營風險。這兩類業務在風險特質上與傳統保險有著顯著區別,對數據積累和模型構建提出了全新的挑戰。
“科技保險不僅是新的業務領域,更是對傳統風險管理體系的全面升級。作為中國再保險市場的主力軍,我們深切感受到科技創新發展對保險業提出的全新要求,也正在積極探索適應這一變革的創新路徑。”王忠曜表示,面對挑戰,中再產險持續深化創新發展和數字化轉型,推出“再·擎”、“再·安”、“再·途”、“再·耘”等行業服務平臺以及國產汽車芯片、無人駕駛航空器等定價模型,持續為行業輸出風險減量管理技術、產品和方案,助力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
與此同時,科技的發展也為再保險行業提供了助力。王忠曜認為,“人工智能技術、機器學習方法、自動化系統等熱門技術的應用將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這一觀點已在全球再保險人中形成共識。新興技術的應用將提升行業的服務能力和發展質效,包括提升風險定價水平與效率、提升客戶響應速度、提升運營效率、提升資本周轉效率、縮短結算周期等。
參與上海國際再保險中心建設
一直以來,中國再保持續深度參與上海國際再保險中心建設。作為中國再保專營財產再保險業務的全資子公司,中再產險于2024年7月在上海臨港成立中再產險上海再保險運營中心,積極助力上海再保險中心實現信息集成、交易集中、標準提升。
“一年多來,我們主要在積極開展業務交易、加快系統對接與功能優化等方面支持上海國際再保險中心建設。”王忠曜介紹,今年5月,中再產險與太保產險、大地保險完成場內交易簽約,簽約金額超過50億元。下一步,公司將加強已有的北京、新加坡、倫敦三大國際業務平臺與上海再保險運營中心的協同聯動,共同推動境內外再保險交易,加速推進特定業務在登記交易中心的線上交易和清結算,支持登記交易中心逐步實現再保險業務的集中交易。
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是保險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而再保險具有天然全球屬性,中再產險設立上海再保險運營中心也是其服務保險業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一次實踐。
王忠曜表示,未來,中再產險將繼續積極服務保險業高水平對外開放,利用好上海國際再保險中心的政策便利和平臺優勢,在進一步拓展國際再保險業務、參與全球風險治理的同時,積極吸收借鑒境外再保險發展經驗,反哺國內市場,推動再保險領域國際國內市場雙循環的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