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風水輪流轉”,一度被VC/PE(風險投資與私募股權投資)機構視為退出“備胎”的港股市場,今年卻成為眾多VC/PE機構眼中的熱門選擇,幾乎每家機構手中都有已啟動或計劃赴港IPO的項目。這背后,既有賺錢效應帶來的態度轉向,也暗藏退出分化的隱憂。對一級市場而言,眼下既要審慎評估被投企業與港股市場的適配度,又要全力搶抓當下的上市窗口期,機遇與挑戰交織,VC/PE機構不想錯過這場盛宴。
投資人提高企業赴港IPO包容度
回顧2025年港股市場,上半年熱度達到高峰時,曾出現一天五家公司排隊敲鑼,且多數企業背后都有VC/PE機構的身影。“我們有幾家被投企業近期有準備明年提交上市材料的,比原計劃提前了一些,也是趕上了港股IPO市場的火熱窗口期。”LongRiver江遠投資合伙人李佳安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末,香港市場共有69只新股上市,合計融資1829億元。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近期進一步透露,目前有超過200家企業正排隊等待在香港進行首次公開募股(IPO)。
這種轉變頗具戲劇性。此前曾有投資人放出“我們投資的公司若去港交所IPO,就打斷他的腿”的爭議言論,如今面對港股行情,該投資人也承認自己“走眼了”,直言只要有優質資產,去港股上市也是不錯的選擇。
整體來看,投資人對港股態度的轉變,主要源于市場今年以來的三大積極變化:
一是破發率大幅降低:從今年前三季度港股新股首日表現來看,破發率降至24%以下,創下九年來新低。
二是消費與新經濟企業表現火爆:被稱作“港股三朵金花”的蜜雪冰城、泡泡瑪特、老鋪黃金,年內股價大幅上漲,為消費領域VC機構創造了良好的退出環境;多家明星機器人公司、生物醫藥公司在港股募資數十億港元,進一步掀起新經濟浪潮。
三是外資與南下資金大幅流入:Wind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通過港股通南下的資金累計凈流入規模超7300億港元,這一數字已達到去年全年的90%,創下歷史同期最高紀錄。
在國內IPO節奏依舊緩慢、門檻較高的背景下,無論企業是為規避回購對賭風險,還是VC/PE機構為尋求快速退出,當前的港股市場都是合適的選擇。“很多在國內暫時無法上市、但具備一定概念的公司,紛紛選擇登陸港股。這些公司上市時多采用‘迷你IPO’模式,且大多會做市值管理;加上北上資金喜歡炒作這類公司,所以股價表現較好,錨定投資人收益很高,不過基石投資人能否盈利還不確定。至少在解禁期內,這類公司很受二級市場追捧。而短期賺錢效應和股價上漲效應,又會吸引更多同類公司來港股上市。”資深投資人李剛強認為,這正是近半年來申請港股上市的公司數量增多的核心原因。
市場分化明顯 企業質地是關鍵
今年的港股市場,多筆機構退出案例著實吸引了一波眼球:高瓴減持百濟神州,回報超過20倍;蜂巧資本清倉泡泡瑪特,回報也實現超8倍;國家大基金減持中芯國際,回報10倍以上……投中數據也顯示,港交所主板為VC/PE機構貢獻了582.03億元的賬面退出回報,居各交易板塊首位。
不過,面對熱鬧的港股市場,受訪機構均不敢斷言這會為長期受退出難題困擾的VC/PE機構帶來一場“退出盛宴”,原因是:一方面,盡管目前有近200家企業排隊赴港上市,且港股上市的確定性顯著高于A股,但對于一級市場龐大的退出需求而言,這仍只是杯水車薪。另一方面,明星企業股價一飛沖天的同時,還有大量普通企業仍出現破發、流動性依然岌岌可危。對押中獨角獸的機構來說,2025年或許是“退出大年”,但更多機構仍在艱難尋找退出路徑。
企業上市時的高光時刻,不代表機構解禁時能順利獲利退出。“上市時看似有幾百億港元市值,但存在一些發行時估值透支或基本面一般的企業,解禁時市值可能‘腰斬’甚至更低,再加上港股本身的流動性問題,這是可能需要面對的最大不確定性。”李佳安坦言。
記者根據Wind數據統計,今年以來,截至10月22日,港股共有76家新上市企業,有30家當日股價較上市之日下跌,其中三分之二的跌幅超10%,30家中有12家跌幅超30%,最高跌幅達77%,這其中有多家企業仍未到解禁期。與此同時,76家企業中有約30%公司漲幅超30%,較多集中在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AI)賽道。
事實上,投資人普遍意識到港股市場已出現明顯分化:對于科技板塊公司及熱門賽道的龍頭企業,或許能制定較好的收益策略;但對其他公司而言,退出收益的預期未必充足。
因此,企業質地的重要性毋庸諱言。北京一家VC機構創始合伙人對記者表示,企業赴港上市的根本前提是具備規模性利潤與高增長屬性,這也是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此外,強生存能力是長期發展的關鍵,即便趕上市場窗口期,若基本面不佳,無論在美股、港股還是A股,都難以實現退出,股東少量減持就可能引發股價大幅波動。
港股市場生態轉變 但仍需抓住窗口期
盡管當前港股市場的熱度為一級市場提供了更多退出選擇,但對于這股熱潮能持續多久,受訪機構人士的共識是“需抓住窗口期”。
“我們目前會持續推薦被投企業赴港上市,并且建議企業加大準備力度、加快推進節奏,爭取趕上時間窗口。”深圳一家投資機構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基于當前A股IPO節奏較慢的態勢,預計短中期內會有大量企業被引導至港股上市,港股IPO熱度有望持續穩定至少12個月。在他看來,盡管退出收益因企業而異,但港股至少提供了一個相對快速的流動性退出渠道。
不過,對于窗口期的具體持續時間,各方均無確切答案。李剛強認為,短期來看,2024年上市的港股公司若能平穩度過解禁期,將證明其獲得市場認可,也能支撐港股熱度;長期來看,港股能否維持穩定熱度,仍取決于宏觀經濟、大國博弈等外部因素。
李佳安則觀察到港股市場的一個重要邏輯轉變:以生物醫藥為代表的領域,已涌現出一批“很能打的”企業,這成為吸引資金流入的關鍵。“現階段港股市場的貝塔系數較好,一方面優質公司在加速聚集,另一方面新股發行定價相對克制,不再追求過高發行價。我在香港與外資交流時發現,他們對我們的項目普遍很感興趣。”
在李佳安看來,即便港股存在上市窗口期,只有具備基本盤的企業才能擁有較好的持續性——這類企業不僅能吸引境外投資人、公募基金及南下資金,持有它們股份的投資人心態也會更平穩,無需過度焦慮,上市后業務發展(BD)交易的產生或預期兌現,才是投資人更想看到的長牛股。
校對:劉星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