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上海金融法院、上海財經大學聯合主辦金融司法國際論壇,境內外金融實務界、司法界和學術界的專家學者,就“金融高水平開放的法治保障”這一主題深入探討,為維護全球金融市場安全和秩序貢獻法治方案。
中國法學會案例法學研究會會長、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部級專職委員胡云騰表示,金融的活力在于流動與創新,而金融的安全與秩序則需要法律的規制與司法的保護。面對跨境金融發展的新情況和新挑戰,金融法治要堅持守正與創新相結合,堅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方向,通過加快案例法治建設填補金融新興業態規則空白,縮小新興金融實踐與傳統法律框架之間的適配差距;堅持開放與包容的金融生態模式,深刻認識法律規則是金融全球流動的共同語言,加強不同法域金融司法的務實合作與規則融通對接,推動“國家敘事”與“全球語匯”的雙向轉換;堅持問題導向,促進理論研究與司法實踐的良性互動,為金融審判現代化與國際化貢獻中國經驗與可行方案。
上海正加快建設國際金融中心,金融高水平開放亟需堅實法治保障。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林曉鎳表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鏈接和樞紐作用日益明顯,對金融法治的需求進一步增長。長期以來,上海法院在保障金融高水平開放、支撐金融改革創新等方面持續發力,接下來將進一步強化制度供給,完善與國際接軌的金融法治體系,以法律確定性增強金融韌性;優化司法服務,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推動法治成為金融開放合作的“最大公約數”;深化交流合作,推動國內外司法經驗共享與規則互鑒,構建互利共贏的法治“朋友圈”,為全球金融治理體系貢獻合力。
上海金融法院院長趙紅介紹了上海金融法院保障金融高水平開放的司法經驗。她表示,上海金融法院高度重視典型案例審理,創新金融審判執行工作機制,打造“智審、智管、智源、數字法庭”四位一體數字法院,建立金融市場案例測試機制等司法保障機制,提高跨境金融爭端解決的質量和效率,積極參與國際金融市場規則治理,助力中國金融制度型開放。
當前金融市場發展日新月異,金融創新層出不窮。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表示,當前,我國金融開放面臨數字金融、跨境交易、金融科技等帶來的數據安全、監管協調、投資者保護等新挑戰,亟需加強國際司法合作。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二庭副庭長王朝輝表示,下一步,最高人民法院將加強對新興領域金融糾紛的調研,協同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統籌金融創新和金融安全,讓更多中國金融司法經驗從“中國實踐”變為“國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