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23家公募機構旗下26只基金產品同日啟動發行,其中被動指數型基金數量最多。
在受訪人士看來,被動指數型基金受青睞從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公募機構對行業發展的判斷及其布局邏輯。
被動指數型基金
發行數量居前
在10月20日發售的26只基金中,被動指數型基金數量最多,達10只;偏股混合型基金和增強指數型基金分別以7只、3只的發行數量緊隨其后;另有國際(QDII)股票型基金、混合型FOF基金、偏債混合型基金、混合債券型二級基金、混合債券型一級基金、中長期純債型基金各1只。
進一步來看,Wind資訊數據顯示,截至10月20日,共有111只基金正在發行。其中,正在發行的被動指數型基金數量仍為最多,達41只;偏股混合型基金發行數量次之,為18只。公募機構對被動指數型基金的布局更加豐富多樣,不僅布局了寬基ETF及其聯接基金,也布局了自由現金流指數基金、紅利指數基金,以及化工、券商等行業主題基金。
在一眾產品中受到更多青睞,被動指數型基金有其核心吸引力。深圳市前海排排網基金銷售有限責任公司公募產品經理朱潤康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被動指數型基金的核心優勢在于低成本、高透明和風險可控。其費率低于主動管理型基金,長期復利效應顯著;同時,其持倉完全復制標的指數成份股,持倉透明,跟蹤明確,可規避基金經理主觀選股風險,契合投資者追求穩健回報的需求。”
“當前市場結構性特征顯著,科技成長、高端制造等賽道景氣度突出,但個股分化加劇、主動選股難度提升,被動指數型基金能有效規避單一標的‘暴雷’風險,成為普通投資者參與結構性行情的選擇。”晨星(中國)基金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李一鳴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多維度考量
助力投資者挑選合意標的
在受訪人士看來,當前被動指數型基金“集中發行”的現象背后,也從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公募機構對行業發展的判斷及其布局邏輯。
李一鳴認為,2024年三季度末被動指數型基金在A股中的持股體量首次超過主動基金,這一行業格局的轉變進一步強化了市場對被動投資的認可。指數基金作為資產配置的標準化模塊,既適合普通投資者定投,也能滿足機構大額配置與對沖操作,可適配多元投資需求。
“在A股市場走強與中長期資金入市的雙重推動下,被動指數型基金憑借其高效捕捉市場貝塔的特性,日益受到投資者青睞。同時業內認為‘重權益、推指數’是公募基金行業改革的重要方向,此前個人養老金基金產品范圍也擴展至指數基金,公募機構為搶占市場,積極布局寬基與主題類指數產品。”朱潤康分析稱。
“面對同質化的被動指數型基金,投資者應聚焦‘核心指標+適配需求’。”李一鳴進一步表示,首先,跟蹤誤差與跟蹤偏離度是衡量被動指數型基金運作精度的關鍵,跟蹤誤差越小,說明基金走勢與標的指數的貼合度越高,越能實現“復制指數收益”的核心目標;其次,投資者要注意規避“迷你基金”,規模較大的產品抗申贖沖擊能力更強;最后,費率差異直接影響長期收益,在跟蹤效果相近的情況下,優先選擇費率更低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