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證券時報記者 馬靜
“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是積極發揮資本市場功能、履行金融國企政治責任的重要抓手,也是公司打造特色化、精品化區域一流券商的關鍵舉措。”財達證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明近日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財達證券愿做“時間的朋友”和“陪跑者”,把聚焦提升科技金融全鏈條全生命周期服務能力作為推動公司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柱。
據了解,財達證券扎根區域經濟和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強化股債協同,做強研究引擎,以培育壯大耐心資本為抓手,多措并舉持續探索出一條“政府+市場”雙向賦能、“投行+投資+投研”三投聯動具有財達特色的科技金融服務之路。
強化股債協同:
助力科技型企業成長壯大
據張明介紹,財達證券持續完善股債聯動投行生態圈,為科技創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重點領域提供金融“活水”。其中,債券承銷作為財達證券強勢業務,是該公司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陣地,近幾年已累計為實體經濟輸送低成本長期資金超過2000億元。
“當前,河北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科技創新需求潛力大,我們充分把握科創債政策紅利,強化對區域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張明表示,自去年以來,財達證券累計為河北省內企業發行科創債8期,發行金額達82億元,有力支持了冀中能源、河鋼集團等多家企業的科技研發投入。
今年5月,科創債新政落地,財達證券迅速響應,作為發行人發行了河北省首單科技創新金融次級債,募集資金5億元,其中70%用于科技創新領域的股權、債券、基金等投資。“接下來,我們還將抓緊申報60億元公司債券,其中將安排部分資金用于科技創新領域投資,助力實體企業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升級發展。”張明表示。
在股權服務方面,財達證券發揮扎根河北的“長期陪跑”優勢,持續開展“金融賦能區縣行”政策宣講培訓,針對區縣產業特點提供創新融資工具應用、梯度培育和上市資源對接等解決方案,聚焦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一企一策提供全面的改制輔導、承銷保薦、并購重組等全生命周期服務,有效打通企業對接資本市場的“最后一公里”。
壯大耐心資本:
構建新質生產力基金群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壯大耐心資本”“梯度培育創新型企業”作為2025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張明表示,財達證券堅持長期主義,以投資為著力點,引導優質金融資源向科創領域集聚。
一方面,加大對優質科技企業的投資傾斜,支持科技企業降低融資成本。去年以來,財達證券資管產品投資科創債28.86億元,其中河北省內科創債達23.25億元;自有資金投資科創債近9.15億元,其中河北省內科創債達7.35億元。
另一方面,通過二級市場投資、新三板做市,為科技企業債券、股票在二級市場提供流動性支持。財達證券已累計做市新三板項目68個,目前正持續為19家專精特新、高新技術、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提供新三板做市服務,在2025年一季度和二季度做市商評價中均進入榜單前20%。
財達證券還以股權創投基金為孵化器,整合協同社會資本聚焦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加大對科技企業進行前期培育。目前,規模3億元的財達寶堃(雄安)科創股權投資基金已經完成備案,主要投向為科技創新含量高、科創成果產業化前景明確的初創期和成長期科技企業。
此外,財達證券聚焦區域重點產業集群和科技型企業,常態化開展“走進燕趙大地”大型調研活動。近兩年,財達證券引入近百家金融機構深入調研河北企業,著力發揮券商鏈接融資端和投資端的關鍵紐帶作用。
做強研究引擎:
為科技金融提供基礎支撐
今年6月,證監會發布科創板深化改革“1+6”政策措施,創業板正式啟用第三套上市標準,支持優質未盈利企業上市,增強了對新質生產力的包容性。張明表示,面對更多前沿科技領域企業,證券公司需要更強的專業研究能力進行價值發現,這樣才能真正發揮資本市場的“甄別—篩選—培育”機制,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近年來,財達證券積極落實研究驅動發展戰略,將提升專業研究能力作為推動各項業務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性工程,構建“政、產、學、研、投、融”生態圈,進一步強化“政府+市場”雙向賦能,更好服務新質生產力。
一是全面加強產業研究,為科技企業提供“融資+融智”雙重支持,賦能企業。財達證券組建了專業化的市場研究團隊,近一年走訪省內優質上市公司62家,針對性提供產業研究服務,協助企業制定戰略規劃、明確發展定位;同時,通過研究精準挖掘科創屬性高的企業標的,組織機構投資者調研,助其高效對接資本市場。
二是持續推動行業智庫建設,賦能政府決策。2013年,財達證券就開始積極推動“智庫”建設,在聚焦重大國家戰略實施和助力河北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做了大量務實研究,迄今主要參與調研撰寫的多份決策咨詢報告獲得了省部級領導批示。
“財達證券強化產業研究和智庫建設,不是應景之舉,而是推動公司高質量展業的內在需要。”張明表示,未來將進一步強化研究能力提升,持續鍛造長板,在服務行業、區域經濟和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戰略實施上展現新作為,同時反哺公司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