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瀘州市,集防洪調蓄、水土保持、文化休閑等為一體的漁子溪生態濕地公園。
牟科攝
安徽合肥市,研發人員對外水檢測機器人進行系統優化。
程兆攝
江蘇海安市,工人在老舊小區進行外立面翻新作業。
翟慧勇攝
浙江溫州市,超高層建筑滅火救援實戰演練現場。
劉吉利攝
江蘇徐州市提升房屋安全保障水平
舊屋修繕“又快又好”
記者 白光迪
“之前房子外墻風化、墻體脫落,陽臺構件鋼筋裸露,看著就心慌。”家住江蘇徐州市云龍區和平路114號樓的李新華,指著剛完成加固修繕的房屋說道,“現在好了,借助老舊房屋安全保險,修得又好又快,心里踏實多了。”
李新華所在小區因建設年份較早,沒有專項維修資金,長期面臨資金難題。此次修繕,經費是如何解決的?
“多虧了住房公積金的增值收益,充實了既有房屋安全管理公共資金。”徐州市房屋征收和房產保障管理中心黨總支副書記張鑫說。
作為住房城鄉建設部城鎮房屋安全管理“三項制度”首批試點城市,徐州市曾嘗試從土地出讓收入中計提既有房屋安全管理公共資金。但面對房地產市場調整、土地出讓收入下降的新形勢,徐州市轉而探索將住房公積金增值收益納入既有房屋安全管理公共資金,構建起穩定可持續的資金保障機制。
“這一調整不僅契合政策導向,更徹底改變了過去老舊房屋公共賬戶‘沒錢可用’、維修靠居民湊錢的困境,為房屋體檢、應急維修、保險投保提供資金。”張鑫說。
除去房屋修繕,李新華還發現了小區的種種可喜變化:每個房屋單元均安裝了房屋信息二維碼,業主能及時了解房屋的安全狀況;保險公司聘請第三方機構定期巡檢房屋,對危險構件進行預防性處置等。
李新華眼中的變化,也是徐州市試點探索的一項重要議題。老舊房屋不僅需要修繕,更需要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尤其是預防性保障。試點過程中,徐州使用既有房屋安全管理公共資金,為2002年以前建成、沒有籌集專項維修資金的多業主住宅投保老舊房屋安全保險,保障范圍為房屋倒塌等事故維修及傷亡賠付,并配套第三方巡檢服務。
既有房屋安全管理公共資金的有序利用,得益于各部門協同推進。“原來很多工作不是不想做,更多的時候是沒有能力做。”張鑫解釋,過去一個事項涉及多個部門,互相推諉扯皮的現象時有發生。
今年,徐州市通過了《徐州市住房公積金支持房屋體檢、養老金、保險“三項制度”改革試點實施意見》。“實施意見明確了‘三項制度’的資金來源、具體實施、監督使用等內容,為部門協同提供政策依據。”張鑫介紹,徐州市將房屋安全管理試點工作列入深化改革事項中,組建市級工作專班,在國內率先成立城鎮房屋安全管理研究中心,圍繞房屋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開展課題攻關。
截至目前,徐州市在試點區域云龍區為2002年以前建成的1225棟多業主住宅投保老舊房屋安全保險,投保金額為750萬元,為投保范圍內的39棟C級危房安裝智能監測設備,為部分危房采取應急加固措施。
安徽合肥市推進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
打造城市“安全屏障”
記者 徐 靖
走進安徽合肥市青陽路雨污水管道提升改造現場,巡查人員使用撬棍靈巧一掀,笨重的井蓋被撬起。一個金屬“聽筒”緊緊地貼在管道外壁上,和其相連的是一根線纜,線纜另一端是安裝在井口附近、巴掌大小的黑色主機。
“這臺設備是管道施工監測儀。”城市生命線產業發展集團(安徽)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昂輝告訴記者,城市地下燃氣、供排水、電力等管線星羅棋布,貿然施工易造成破壞。
2015年起,合肥市依托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以下簡稱“清華合肥院”),推進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這臺設備正是成果之一,能用于監測、預警管線受第三方施工擾動的情況。
“設備集合了振動感知、邊緣計算、大數據分析等多項技術,可自動對管線的實時本體振動狀態、周邊擾動狀態等進行初步分析,并將分析結果傳至后臺,待系統確認后,自動通知業主單位。”清華合肥院城市生命線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侯龍飛介紹,和只能“聽”到幾十米外異動的同類型設備相比,這套設備監測距離長達1000米,優勢突出。
“一旦感應到異常振動信號,系統自動觸發警報,我們第一時間安排工作人員趕至現場看護,實現從被動應急處置到主動風險干預的轉變。”合肥合燃華潤燃氣有限公司生產調度中心主任嚴寧寧說。
記者在清華合肥院采訪時注意到,這里已建成等比例、全尺寸綜合埋地管線實驗平臺,多結構類型橋梁安全監測與診斷實驗平臺,形成較為完善的巨災科學中心科研平臺體系。1000多名科技人才針對影響城市安全的新型隱蔽風險,實施基礎理論研究、關鍵技術攻關、智能裝備研發、工程系統設計。多項令人眼前一亮的高科技產品亮相,為保障城市生命線安全提供有力支撐。
針對城市燃氣爆炸防控難題,研發燃氣激光芯片和探測器;針對供水管網漏損爆管引發路面塌陷,研發供水管網檢測智能球,25公里范圍內泄漏定位精度達2米;研發用于橋梁安全監測的機器視覺位移檢測技術,在100米范圍內可實現1毫米的檢測精度……
“目前,安徽全省已構建起涵蓋17萬公里地下管網、1230平方公里地上建構筑物的立體化‘數據底座’,布設18.7萬套感知設備實時監測3.1萬公里管網及325座橋梁,實現城市主城區重大風險精準管控。”清華大學安全科學學院院長、清華合肥院院長袁宏永介紹。
江西九江市堅持海綿城市理念
建設“會呼吸”的城市
記者 王 丹
一場雨后,江西九江市潯陽區金雞坡街道四季公園彌漫著青草香,晨練的市民沿著步道慢跑,孩子在草坪旁嬉戲。誰能想到這里曾是雨污交織、積水難消的洼地?
“以前雨天出門,得先探探水深,老人小孩稍不注意就會摔跤。現在下再大的雨,路面也干干凈凈!”居民王風華說。
作為江西省唯一一個比鄰長江的港口城市,九江市水系資源豐富、地形條件復雜,如何提升城市排水防澇能力、加強水系環境治理,成為城市發展過程中需要思考的問題。
金雞坡街道的變化,來自海綿城市建設——讓城市像海綿一樣,既能“吸”水,又能“用”水,更能“美”環境。
金雞坡街道黨工委副書記鄭章兵指著四季公園角落的一處水塘介紹,這是調節塘,位于地勢低洼處,雨水在前池進行雜質沉淀后,經導流槽進入微型池進行細泥沙的二次沉淀,最后進入市政管網,起到將雨水緩慢釋放的作用,減輕排水管網的壓力。
不僅如此,公園還藏著下沉式綠地與雨水花園。這些設施不僅能調蓄、凈化雨水,還與景觀融為一體——青綠的草木間,雨水悄悄滲透進土壤,既解決了積水問題,又讓公園多了幾分自然野趣。
“我們不僅要讓公園能‘吸水’,更要讓它成為居民愿意來、喜歡來的地方。”潯陽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黨組書記、局長何麟懿說。如今,從街頭綠地到生態綠道再到綜合公園,潯陽區正用“點線面”結合的綠色生態體系,給城市披上“綠裝”。
完善生態體系之外,老舊小區的改造也透著海綿城市理念。在金雞坡街道石化社區,建設者們交出了一份“問題導向”的答卷:新建排水溝同步海綿化改造,削減雨水峰值;鋪設3000多平方米的透水瀝青,讓路面100%實現“透水”;種下下沉式綠地,擺放雨水桶,讓雨水有了“好去處”。
“你看這雨水桶,能收集屋面雨水,過濾后用來澆花、沖路面,一點都不浪費!”石化社區黨委書記徐博說。改造后的小區,變了模樣:透水磚鋪就的路面干凈整潔,新增的兒童活動場地、羽毛球場地成了居民的“快樂天地”,規劃整齊的停車位解決了停車難題。
今年,九江市制定出臺了《九江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條例》,推動海綿城市建設發展方式從末端治理轉向源頭防控、從工程措施轉向生態方法、從政府主導轉向多元共治。目前,九江市已在86條城市綠道、28個公園綠地、32公里水系治理及90個老舊小區改造中融入海綿理念,加快建設一座“會呼吸”的城市。
山東棗莊市增強防災救災能力
“數字哨兵”助力防汛
記者 王 者
“咚咚咚……”8月份的一天夜里,一陣急促的敲門聲叩開山東棗莊市市中區永安鎮聶莊村村民劉堪廷的家門。
“劉大爺,一會兒有大暴雨,您家后墻根那處排水口容易堵塞。”村里的網格員楊紅霞帶著工具候在門外。
一查看,排水口果然被堆積的淤泥和落葉阻塞。抄起鐵鍬,楊紅霞和劉堪廷忙活起來。不一會兒,排水口便被清理通暢。
幾十公里外,市中區應急管理局指揮中心一片燈火通明,電子大屏上200多個閃爍光點組成了一張動態監測網。
“以前最怕暴雨突降,村里的大喇叭喊破喉嚨也趕不及,如今,有了精準預警,工作安排有條不紊。”市中區應急管理局應急救援保障中心主任李洪彬說。
精準預警來源于科技賦能。去年,棗莊市應急管理局上線了智能AI防汛搶險救援應急叫應平臺,系統依托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及時通過語音呼叫和短信將暴雨預警重點推送給低洼地帶居民,提醒他們做好預警準備。同時,平臺會對轄區網格員下達一對一入戶排查提示,實現災害預警“入戶到人”。
“永安鎮雨勢增大,趕快準備應急物資。”收到平臺提示,楊紅霞又奔向村里的應急救援點,準備救生衣、應急食品等物資,以備不時之需。
2023年,永安鎮建立起20平方米的應急救援點,儲備有滅火器、抽水泵、救生衣、應急食品等物資。截至目前,棗莊市已在全市范圍內建立73個應急救援點,年底將實現全市村(社區)全覆蓋,形成“15分鐘應急圈”。
不僅如此,棗莊市還充分利用公園、學校、文體場館等公共設施和場地空間,建設“平急兩用”應急避難場所。
“緊急通知,預計1小時后有強臺風登陸,請居民立即前往人民公園避難場所!”……周日下午3點,市中區人民公園,突然傳來一陣急促的廣播,一場臺風預警演練打破了公園午后的悠閑。
廣場上正在跳舞的隊伍迅速散開,網格員李桂蘭立刻掏出手機:“呼叫樓棟長,統計人數,疏散社區居民。”同時,社區工作人員和志愿者沖向廣場一側的倉庫,搬運帳篷、急救包等應急物資。不到一小時,200多名群眾都已轉移至指定區域。
“平時”是公園,“急時”是避難所,人民公園應急避難場所是市中區重點打造的“平急兩用”示范性工程,公園內的水、電、標識、建筑等配套都專門進行了改造提升,新建的倉庫內儲備有急救用品、飲用水、滅火器、沙袋等應急物資,周邊還配套有應急醫療設施,可以滿足近萬人的避難需求。
在棗莊市,像人民公園這樣的“平急兩用”場所如今已有20多處。“平時用得著,急時用得上,心里很踏實。”李桂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