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我國浮息債市場呈現加速擴容態勢。
Wind資訊數據顯示,截至9月18日記者發稿,年內浮息債發行規模已達2690.7億元,較2024年同期大幅增長114.26%。值得關注的是,時隔10余年,商業銀行今年6月份重啟浮息債發行,助力浮息債市場規模持續擴大。
商業銀行重啟浮息債發行
浮息債即浮動利率債券,是票面利率隨市場基準利率定期調整的債券,通常由“基準利率+固定利差”構成,基準利率一般與DR007(銀行間市場存款類機構7天期回購加權平均利率)、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IBOR(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等掛鉤,固定利差在發行初期確定后便保持不變。
華西證券研報顯示,國內浮息債市場始于1995年,先后經歷1995年—2000年、2003年—2011年、2014年—2021年三輪擴張期;2022年—2024年發行規模顯著下降,2025年則再次進入擴張周期。數據顯示,截至9月18日,年內浮息債發行規模已近2700億元,同比大幅增長。
另外,2025年6月份起,商業銀行重啟浮息債發行。截至目前,商業銀行已發行9只浮息債,規模合計389億元,發行人涵蓋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和外資銀行,期限多為3年至5年。此次商業銀行發行的浮息債多與科創、綠色、小微、“三農”等領域深度結合。
對此,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商業銀行重啟發行,核心原因是降低負債端成本——在LPR下調、債市收益率下行的背景下,浮息債的票息重定價機制,能讓商業銀行的負債成本更及時地跟隨市場環境變化調整;而與特定領域結合,是因為這些領域的項目具有特殊性,浮息債既能為銀行提供更低成本的資金、符合相關金融工具要求,也能響應政策號召,支持國家重點領域發展。
浮息債市場供給有望增加
華西證券研報顯示,當前我國浮息債市場規模仍處于較低水平,浮息債存量規模占所有債券余額的比重僅為0.3%。
曾剛認為,浮息債市場存在四大瓶頸:一是市場規模與品種有限,交易對手方難找,流動性相對較差;二是定價和估值復雜,買賣雙方價值評估分歧大;三是掛鉤基準利率數量多,市場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增加;四是報價方式存在分歧,降低交易效率。
針對這些瓶頸,南開大學金融學教授田利輝提出三方面建議:首先,需完善基準利率分層,如細分短久期、行業專屬利率基準,精準匹配不同場景的投融資需求;其次,要豐富衍生品對沖工具,幫助投資者有效管理利率波動風險,提升參與浮息債市場的意愿;最后,應強化投資者教育,加深市場對浮息債及“利率錨”的認知,改善市場參與環境。
展望未來,多位專家認為商業銀行或將為浮息債市場貢獻更多增量。
曾剛表示,隨著市場對浮息債認知的增加,以及交易商協會推動市場建設,浮息債市場供給有望增加。其估值更穩定的特性可滿足機構穩定凈值波動與賺取票息的需求,在特定利率周期中具有優勢,未來有望從“政策試驗”轉向“主流工具”。
東方金誠金融業務部高級副總監李倩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政策支持與市場環境驅動、負債成本管控壓力等背景下,預計商業銀行還會繼續增加浮息債供給,但需關注利率環境變化對發行節奏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