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發債“補血”如火如荼。
9月以來,已有華安證券、國泰海通先后拿到向專業投資者公開發行次級公司債券的批文。此外,中信證券、第一創業向專業投資者公開發行公司債的申請也獲得注冊批復。
9月17日,包括財通證券、中國銀河、華安證券、華鑫證券在內,至少有4家券商公布了新一期短期融資券發行結果,合計發行規模超過80億元。而放眼9月上半月,券商境內發債規模已超110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7月以來,券商發債(境內,下同)節奏明顯加快,近兩個多月的發債規模直追整個上半年。
據Wind統計,截至9月17日,年內券商發債總規模達到1.14萬億元,遠超去年同期的6937億元。其中,今年7月1日—9月17日,券商發債規模約為5438億元,在年內總規模中的占比約為47%。
在中航證券非銀金融分析師薄曉旭看來,2025年以來,券商發債熱情提升,顯示出行業資本補充需求旺盛,這主要源于市場活躍度提升、創新業務擴容及低利率環境下的融資成本優勢。
重資本業務推動融資需求
伴隨A股市場回暖,券商發債熱情持續升溫。
9月17日,財通證券公告稱,公司2025年度第六期短期融資券于9月15日發行,實際發行總額為20億元人民幣。
同一天,中國銀河、華安證券、華鑫證券也公布了新一期短融券發行結果,發行規模分別為40億元、15億元、8億元。
不只如此,9月以來,中泰證券、山西證券、國泰海通、長江證券、平安證券、華泰證券等多家券商各自完成了一期證券公司債的發行。
總體上,據Wind統計,9月1日—9月17日,共有36家券商發行債券,合計發行規模達到1140億元,延續了8月以來的發債熱度。
今年8月,49家券商共計發行了2676億元債券,創下今年內券商單月發債規模最高紀錄;7月,44家券商共計發行了約1622億元債券,為今年內券商單月發債的次高峰。
“券商發債的核心目的仍是再融資與支持業務增長。”惠譽評級亞太區非銀行金融機構評級董事張榕容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7—8月券商融資需求走強,也反映了券商的業務增長。股市回暖已帶動兩融余額由6月末約1.85萬億元增至8月末約2.26萬億元,增幅為22.2%。
拉長時間看,截至9月17日,今年以來,共有71家券商通過發債融資,合計發行規模高達1.14萬億元,同比增長了約64.7%。
證券公司債仍為中流砥柱。其中,次級債的發行亦有增長。同時,券商對短融工具的需求維持高位。
W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17日,今年內,券商已完成了415只證券公司債的發行,合計發行規模超過7500億元,占比約為67%;已完成發行的短期融資券共有218只,合計發行規模接近3700億元,占比約為33%。
薄曉旭認為,這反映出券商在優化負債結構的同時,持續強化資本實力以支撐業務發展。公司債占據主導位置,反映低成本優勢突出,適合中長期資金需求。2025年市場交投活躍,兩融、衍生品、做市等資本消耗型業務增長,推動券商融資需求。
據Wind統計,上述已完成發行的633只債券的平均票面利率為1.89%。
“利率整體較去年下行。在當前利率水平下,券商可能考慮適度拉長久期以鎖定較低資金成本。”張榕容表示。
此外,從債券品種看,張榕容指出,券商發債的期限結構并無明顯變化,1年內短融與1年以上中期品種發行只數大致均衡。
圖片來源:本報記者 梁遠浩 攝
7家券商發債規模超500億
就單家券商而言,今年內發債規模超過100億元的券商已有31家。
其中,W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17日,今年以來發債規模超過500億元的券商共有7家,包括:中國銀河、華泰證券、國泰海通、廣發證券、招商證券、國信證券、中信證券。
這7家券商年內發債規模分別為1029億元、897億元、758億元、635.2億元、627億元、610億元、507億元。
同時,年內發債規模在200億元—500億元區間的券商共有11家。
其中,中信建投、平安證券、申萬宏源、東方財富證券、國元證券的發債規模較大,分別為482.93億元、466億元、327億元、285億元、240億元;緊隨其后的是光大證券、興業證券、方正證券、中泰證券,這幾家券商的發債規模均超過210億元;而東吳證券、中金公司的發債規模分別為203.7億元、200億元。
另有13家券商的發債規模位于100億元—200億元區間,包括浙商證券、南京證券、東方證券、長城證券、財通證券、長江證券、華安證券等。
此外,部分中小券商的發債規模超過50億元(不到100億元),包括開源證券、華西證券、上海證券、東莞證券、首創證券、信達證券、紅塔證券、華鑫證券等。
從募集資金的用途看,除了補充流動性,借新還舊也為主流選擇。
以9月發行的債券為例,國泰海通2025年公司債(第五期)擬募集資金80億元用于償還或置換到期公司債券本金。
25國證10的募集說明書顯示,國信證券該期債券發行規模為不超過43億元,募集資金擬用于償還公司有息債務及補充公司營運資金。其中,用于償還有息債務的募集資金規模不超過33億元,用于補充公司營運資金的募集資金規模不超過1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券商對用于資本消耗性業務的資金比例作出承諾。
例如,根據中國銀河2025年公司債(第一期)的募集說明書,該期債券發行金額為不超過60億元(含60億元),擬全部用于補充公司營運資金。發行人承諾募集資金中用于融資融券、股票質押、衍生品等資本消耗型業務的部分不超過10%。
華泰證券在25華泰C2的募集說明書中提到,本期債券發行金額為不超過50億元(含50億元)。募集資金中不超過33億元(含33億元)部分擬用于補充流動資金。發行人承諾募集資金中用于融資融券、股票質押、衍生品等資本消耗型業務的部分不超過10%。
在股權融資監管趨嚴背景下,未來一段時間內,若A股市場持續活躍,券商發債熱潮或將延續。
薄曉旭分析,相較于股權融資等其他方式,債券融資憑借其顯著優勢成為券商業務擴張期資金補充的核心渠道:一方面,債券融資能夠提供更大規模的資金支持,且當前低利率環境下的融資成本較股權融資減少,可有效控制財務支出;另一方面,其靈活的期限結構設計可精準適配不同業務線的資金需求周期,同時避免股權稀釋問題,保障公司治理結構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