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卓泳
當前,政府投資基金是一級市場主要的資金來源,但在其出資子基金時,往往會附帶“返投”條件,這促使創投基金投資企業時也附加“遷址落戶”的要求——只有企業同意將核心業務或總部遷至當地,才能獲得基金投資。
然而,這筆帶著“枷鎖”的資金,讓不少企業陷入兩難困境:遷址則會提高企業的綜合運營成本,不遷址很可能會錯失這筆“救命錢”,尤其對現金流承壓的企業而言,這種抉擇更顯艱難。
一邊是地方推動產業落地的招商需求,一邊是企業保障自身穩定發展的現實訴求,如何在二者之間找到平衡點,成為當前亟待破解的關鍵問題。
企業“遷址”
與“返投”任務深度綁定
近兩年,各地政府主動“挖企”的頻次之高、力度之大遠超預期,不少地方甚至一把手“掛帥”遠赴千里之外招攬優質企業,其核心訴求都是推動企業遷址,助力當地培育上市公司。
“來挖我們的城市很多,比如浙江、江蘇,有的是市長帶隊過來的,一開始我們還以為是客戶到門口了,結果進來一看,才發現是政府的人。”深圳融昕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楊寧近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無獨有偶,一家做影像技術的高新科技企業負責人張奇(化名)也對記者表示,同樣是江浙地區,還有部分中部省會城市想讓他們去當地發展,“他們的訴求很明確,就是希望我們遷總部,成為當地的重點企業。”
“挖企”的背后,是VC/PE(風險投資與私募股權投資)機構一場浩浩蕩蕩的“返投”攻堅戰。當前,政府投資基金已成為一級市場的出資主力,拿了這類資金的創投機構幾乎都要承擔起協助地方招商引資的重任。因此,“返投”成為VC/PE核心任務之一。簡單來說,“返投”就是地方政府出錢給VC/PE機構,要求投資機構再按政府出資金額的一定比例投資到當地,最終實現協同當地產業升級、創造稅收等目標。然而,當“遷址”與“返投”深度綁定,不少投資機構和創業公司困于“返投”之中。
據記者觀察,目前地方引導基金的“返投”類型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在地方落地公司分支機構,比如研發中心、辦事處、孵化平臺等,這類落地往往僅有少量員工、無實際運營;二是企業在地方設立工廠、銷售中心,承接部分生產或銷售業務,地方往往要求這類企業貢獻實際產值、稅收或投資額度;三是企業既要遷址當地,也要有實際產值、稅收與投資,這類企業往往需要遷移核心業務或總部,而這一類,正是不少地方政府“基金招商”的真正目標。
在部分地區的實際操作中,這種目標逐漸演變成隱形的“硬性要求”:只有企業同意遷址到當地,創投基金才會對企業進行投資。按照這個邏輯,如果一家企業這一次拿A地的錢需要遷到A地,下次拿B地的錢又要遷到B地,如此反復,企業就得多次遷址。
因此,這讓不少企業陷入困境,有企業負責人無奈表示,“公司確實缺一筆投資款,但真的不想搬總部了”。多位投資人坦言,一些現金流撐不下去的企業,最終都會不得不接受這個條款。但是,倘若企業頻繁遷址,不僅會打亂企業長期發展規劃,還會增加大量運營成本,對企業核心業務的穩定推進造成影響,遷址對企業來說早已成為沉重的負擔。如此一來,投資款既是蜜糖,也是枷鎖。
企業不愿遷址的態度,又讓創投基金陷入了兩難。多家創投基金人士都向記者坦言,“發達地區的引導基金不好拿、欠發達地區的‘返投’任務卻很難完成。”企業不愿意搬總部,基金就不能投資,也就完成不了地方引導基金的“返投”任務,一邊是出資需求,一邊是企業的抵觸,基金夾在中間左右為難。
異地運作管理難度增加
成企業最大顧慮
對于遷址,不同類型企業有不同的考量。其中,具備核心技術能力且營收規模突破億元的企業,往往在與地方政府的洽談中擁有更強的議價權。張奇表示,除了“企業總部遷址”這個硬性指標外,其他條件都可以由企業提出。“企業可以開條件,地方會評估可行性,但我們更傾向于‘一把手’工程、實力很強的地方。”
面對各地招商團隊的邀約,張奇通常會提出一個要求:“見地方政府的主要負責人”。為何?他解釋道,“如果一把手都沒有明確表態支持,后續所有的洽談基本都是白費功夫。”他坦言,如今對于地方招商逐漸失去熱情,“各級領導都要聊聊天,如果幾家都感興趣,每天都在接待人,很花時間,尤其內地部分地方存在招商與投資部門不能協同作戰時,比較消耗時間。”
異地運作管理的難度是企業遷址時的重要顧慮,尤其是硬科技企業。華南一家專注于智能硬件設備研發和生產的企業負責人表示,很多內地招商“只看得懂硬件,看不懂軟件”,若按要求將工廠遷過去,需當地工廠理解軟件業務,可研發環節難以搬遷,因此人才都在這里,且研發人員需經常跑工廠,兩地距離過遠會影響工作銜接;加上公司規模沒那么大,很難專門出一個合伙人管工廠,只有當公司規模大到可以忽略異地管理時,這方面的顧慮才會減少。
另有地方招商人士透露,總部搬遷對于企業的影響中不可忽略的一點是,部分企業曾獲得地方政府補貼,若因“返投”搬遷,地方政府可能要求返還補貼,甚至凍結企業賬戶,影響企業正常使用資金。
核心資源的聚集度更是企業不愿輕易遷址的關鍵。純鈞新材料(深圳)有限公司融資負責人馬曉偉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明確表示,“公司總部肯定會在寶安,不會搬遷。”在他看來,深圳的科創環境、人才、產業和資本聚集度都能很好地滿足公司的發展。具體來看,目前公司已經培養了穩定的團隊,遷址可能導致團隊流失;從產業鏈角度看,目前公司的產業鏈已經布局在大灣區,遷址會打破現有產業鏈銜接。但他表示,隨著公司的發展,不排除未來會落其中一條生產線到外地,但不會遷移總部。
業內建議地方
調整基金考核方向
在“返投”這一指揮棒下,拿到政府投資基金資金的VC/PE機構確實為地方招攬了不少企業,但實效卻不盡如人意。某一線城市引導基金負責人透露,多數子基金雖能勉強完成“返投”KPI,可落地企業資質參差不齊,有的甚至只是空殼公司,并未給地方帶來實質效益;而且這些年從當地遷走的企業,多半本就不適合當地產業發展,真正能扎根并發展良好的企業,通常不會輕易遷走。
即便去年以來已有多個政策規范地方招商引資舉措,明確不以稅收、獎補等優惠條件吸引企業,但仍有地方招商人士對記者坦言,為爭取優質企業落戶,不少地方會將獎補以各類名目包裝后提供給企業,如果企業落地產出未達預期,對地方資源就是一種損耗,這對欠發達地區的影響更大。
對于當前的“返投”現狀,廣東省創業投資協會秘書長肖飛指出,當前部分地方招商存在明顯的KPI導向問題,招商部門只關注“引進企業數量”“總部落地數”等短期指標以作匯報,卻忽視企業能否帶來長期稅收與GDP貢獻。
事實上,今年年初發布的《促進政府投資基金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及8月發布的《政府投資基金布局規劃和投向指導工作指引 (公開征求意見稿)》,都提出設立政府投資基金要落實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要求,不以招商引資為目的,并鼓勵降低或取消“返投”比例。但在肖飛看來,如今多個行業已圍繞全國統一大市場指引開展“反內卷”,但地方基金招商領域仍缺乏明顯舉措,即便部分地區在優化“返投”條件,可“返投”政策本身難免引發無序競爭,造成地方財政資源浪費。
在業內人士看來,從評價企業落戶的實效倒推“返投”指標的設定更為合理。“評判地方挖企業落地的實效,首先要看當地政府的核心訴求是產值、稅收、產業還是就業,不同落地方式各有價值與意義,更關鍵的是要充分挖掘地方產業價值,以產業為導向吸引企業,通過長期堅持實現實效。”榆煤基金總經理秦笙表示。
有不愿具名的地方國資投資機構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勢在必行,“返投”在一定程度上與這一方向相悖,但考慮到地方出資積極性等因素,改變需要過程,需逐步消化;而企業落地的最優解,應是圍繞產業價值開展招商引資、設立基金,而非緊盯短期落地情況。
肖飛也建議,各地要調整考核導向,從“GDP、招商數量”轉向“高質量發展指標”,比如科研人員數量、研發投入占比、產業生態完善度等,引導地方政府通過優化營商環境吸引企業,而非依賴“返投”強制企業落地,以此提升招商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