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家頗具爭議性的公司,成立僅3年的Figure AI,在資本熱潮中成為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形機器人公司。
今日,美國明星人形機器人公司Figure AI宣布,公司已在C輪融資中籌集了超10億美元,投后估值達到390億美元,是其去年上一輪融資估值的15倍。本輪融資由Parkway Venture Capital領投,英偉達、英特爾資本、Salesforce、高通創投、LG Technology Ventures等多家頂級機構和產業資本跟投。
從成立之初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初創公司,到行業“獨角獸”中的超級明星,Figure AI演繹了硅谷式的估值神話。然而在估值一路狂飆的同時,Figure AI也始終面臨著技術真實性和商業落地能力的質疑。Figure AI的崛起是具身智能革命的前奏,還是一場由資本與敘事共同編織的泡沫?在全球人形機器人的賽道上,估值第一的王冠背后,也正在上演著期待與質疑并存的復雜圖景。
三年成長為390億美元估值超級獨角獸
公開資料顯示,Figure AI成立于2022年,總部位于美國加州,是一家致力于研發自主通用人形機器人的初創公司,其首款人形機器人產品Figure 01是一款具備雙足行走、靈巧操作和多模態感知能力的機器人,能夠在倉庫、工廠、家庭等多種場景中執行復雜任務。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創始人Brett Adcock(布雷特·阿德科克)在業界被稱為“小馬斯克”,有著豐富的前沿科技賽道創業經驗。他此前曾共同創立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公司Archer Aviation(阿徹航空),也是第一批eVTOL概念的公司之一。從阿徹航空退出后,Brett Adcock創立了Figure AI,目標是“打造能像人類一樣思考和工作的通用人形機器人”。彼時,人形機器人尚屬小眾領域,但他憑借其過往成功創業經歷和清晰的愿景,迅速吸引了頂級資本的關注。
2023年5月,Figure AI從Parkway Venture Capital領投的投資者手中籌集了7000萬美元,用于加速其首款自主人形機器人Figure 01的開發和制造。同年10月,Figure AI正式推出公司首款人形機器人Figure 01,對標特斯拉的Optimus。進入2024年,Figure AI發展更為迅猛。2月,公司宣布完成6.75億美元B輪融資,估值達26億美元,投資方陣容空前強大,包括OpenAI、微軟、英偉達、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等。更引人注目的是,Figure AI還宣布與OpenAI達成戰略合作,將大語言模型能力注入機器人系統,引起行業震動。
然而,合作并未持續太久。今年2月,Figure AI宣布終止與OpenAI的合作,不久后便推出名叫Helix的VLA(Vision-Language-Action,視覺-語言-動作)端到端機器人AI模型。Helix采用“快慢雙系統”架構:“慢系統”類似于大腦,是機載視覺語言模型(VLM),負責高層語義理解與任務規劃;“快系統”類似于小腦,輸出上半身動作控制指令,實現從感知到動作的高效閉環。這一架構在業內獲得廣泛認可,被認為是解決機器人實時控制與復雜任務理解矛盾的有效路徑。
面臨技術真實性與可復制性的質疑
光環之下,質疑聲也從未停止。一直以來,Figure AI在社交平臺頻繁發布演示視頻,展示了機器人煮咖啡、擰螺絲等場景,并憑借這些極具吸引力的視頻吸引了廣泛的關注。今年6月以來,Figure AI更是通過多段視頻展示了機器人在物流產線分揀包裹、自主疊衣服、把碗碟放入洗碗機等物流和家庭場景下的特定作業能力。
但是,Figure AI目前還沒有在公開展會或客戶現場展示過人形機器人的實操能力,均是以剪輯視頻形式發布,外界無法判斷其技術演示的真實性與可復制性,對其存在“過度包裝”的質疑。今年4月,曾有知名媒體調查報道指出,Figure AI虛構和夸大了與寶馬的合作機器人,它并非公司宣傳的那般先進。寶馬發言人也透露,寶馬工廠僅有一臺Figure AI的機器人在非生產時段運行,且僅執行車身車間的零件抓取和放置練習。
此外,Figure AI與OpenAI的“分手”也引發擔憂。盡管公司宣稱Helix已實現完全自主研發,但其能否持續保持AI模型的領先性仍是未知數。具身智能的核心在于數據閉環——機器人在真實場景中運行,收集數據,迭代模型,再部署。Figure AI目前缺乏大規模部署案例,數據積累速度可能遠低于預期。相比之下,其競爭對手特斯拉Optimus依托特斯拉全球工廠網絡和自動駕駛積累的海量視覺數據,具備天然的數據優勢,而且還能依托特斯拉在電池、制造等方面的深厚積累,具備強大的工程化能力和供應鏈優勢。
當前,全球人形機器人領域的競爭趨于激烈。除美國的特斯拉、波士頓動力、Agility Robotics等公司外,中國的宇樹科技、銀河通用、智元機器人等公司也都在加速發展中。目前人形機器人仍處發展早期階段,尚未完全解決商業化落地的難題。Figure AI目前雖以390億美元估值登頂,但這更多反映的是資本對未來的“信仰投票”,而非當前的商業價值。唯有加快將“演示能力”轉化為“交付能力”,Figure AI才能粉碎資本泡沫的質疑,支撐起390億美元的估值。
責編:岳亞楠
校對: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