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王軍
近期,部分醫藥公司的股價演繹堪稱港股市場的“現象級”行情,公司發布藥品研發進展后,迅速吸引資金關注,股價翻倍式上漲。
9月10日,藥捷安康發布公告稱,公司核心產品替恩戈替尼獲得乳腺癌Ⅱ期臨床默示許可。發布公告后,公司股價即從當日開啟加速上漲態勢,一路飆升至9月16日的679.50港元,短短幾個交易日累計漲幅超8倍。
公司股價暴漲的背后,是市場對公司產品賦予的想象力。招股書顯示,公司管線布局的核心產品替恩戈替尼是一款具有獨特機制的多靶點激酶(MTK)抑制劑,主要靶向FGFR/VEGFR、JAK和Aurora三個關鍵通路的激酶,有潛力解決多個耐藥、復發或難治實體瘤,包括膽管癌、前列腺癌、肝癌、乳腺癌、膽道癌和泛FGFR實體瘤。
與股價的高歌猛進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藥捷安康目前還未實現任何主營業務收入,今年上半年凈利潤虧損1.23億元。作為一家典型的生物科技企業,藥捷安康的估值完全依賴于其在研管線的潛力,但公司的管線價值能否支撐目前的市值存在疑問。
無獨有偶,港股上市公司福森藥業在公司研發產品“二甲雙胍恩格列凈片(I)” 上市申請獲批,也帶動公司股價9月16日盤中暴漲超400%。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獲批的二甲雙胍恩格列凈片并非創新藥而為仿制藥。二甲雙胍恩格列凈的原研藥廠為勃林格殷格翰和禮來,該藥物已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上市,并于2019年獲得國家藥監局批準進入國內市場。
市場炒作相關港股醫藥股,主要緣于今年以來創新藥板塊成為資本市場熱門領域。其中,創新藥“出海”BD(商務拓展)金額創下新高,這被視為板塊價值重估的重要邏輯,讓市場看到了創新藥在國際市場的巨大潛力。同時,創新藥所針對的疾病領域存在未被滿足的巨大市場需求,且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創新藥研發的政策,如加快審評審批、給予稅收優惠等,這些都極大提振了市場對創新藥板塊的信心。
但需要注意的是,從行業慣例來看,創新藥的研發充滿不確定性,即使進入后期臨床試驗,仍面臨臨床失敗、審批延遲、市場競爭等多重風險。在9月10日發布的公告中,藥捷安康提到,無法保證公司將能最終成功開發及銷售相關產品。
藥捷安康股價9月16日從暴漲超50%到暴跌超50%,表明缺乏基本面支撐的炒作,最終會由跟風炒作的投資者買單。不少投資者因高位接盤而損失慘重,更危險的是,該部分投資者對創新藥研發周期、風險認知不足,容易陷入“高成長敘事”陷阱。
對上市公司而言,在發布相關藥品研發進展,公布藥品獨特性和創新性的同時,還應該詳細披露該產品的臨床試驗情況,包括臨床試驗階段、入組患者數量、主要終點和次要終點指標等;參考同類型藥物在該階段的平均成功率說明研發成功率情況;分析市場競爭格局,如同類競品的數量、市場份額,自身產品的差異化優勢等;以及對業績貢獻的預期等情況。而“只談潛力不談風險”的表述,極易引發市場對“藥王”“全球首創”等的聯想。
對投資者而言,在買入相關醫藥公司股票,尤其是還未出現商業化產品的公司股票前,應充分了解公司在研管線情況,同時也要警惕可能出現的失敗風險。正如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所言:“市場短期是投票機,長期是稱重機。”在資本的狂歡中,唯有堅守理性與透明,方能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