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募機構打起了“AI人才招募戰”。
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獲悉,截至9月15日,今年以來已有十余家百億級私募招募深度學習研究員、AI工程師等崗位人才,且紛紛亮出“大咖帶教”計劃、滿足個性化需求等招數吸引人才。與此同時,公募機構的招募也更聚焦AI人才。
“人才是機構核心競爭力,尤其在AI技術快速發展過程中,誰能搶占先機,誰就有望積累更多優勢。”某百億級私募創始人對上海證券報記者感慨道。
“機構都在忙著搶人”
招募AI人才,成為大型買方機構今年以來的“集體動作”。
“近3個月,幾乎每天都在面試深度學習相關人才。”滬上一家百億級私募的HR向上海證券報記者透露,今年以來公司大力招募AI量化工程師,已收到上千份簡歷。
蒙璽投資稱,今年以來公司人才招募聚焦兩個方向:一是策略研發與研究體系的深化,包括傳統因子研究、跨資產配置、衍生品與量化對沖等領域;二是AI與量化投研的結合。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十余家百億級私募發布了招聘信息,普遍對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等方面人才興趣濃厚。與此同時,在AI人才爭奪上,各家百億級私募可謂各有招數。
公開資料顯示,明汯投資、鳴石基金、靈均投資等百億級量化私募,將“大咖一對一帶教”作為對外招聘的首項介紹。另外,還有某私募機構人力資源負責人向上海證券報記者透露,為了吸引優秀人才,公司不僅在薪酬、年終獎和分紅激勵等方面高于市場平均水平,還會派遣優秀人才前往海外分支機構輪崗深造,了解金融市場量化策略研發最新趨勢。
“掐尖將會是長期趨勢”
一家頭部量化私募創始人坦言,機構爭奪的是在學歷、競賽、實習經驗等方面全方位領先的AI“尖子生”,掐尖將會是長期趨勢。
蒙璽投資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時直言,過去兩年,公司明顯感受到人才供給的增加,但能真正將知識轉化為“長期戰斗力”的人才仍然稀缺。具體到選人標準,蒙璽投資透露:在硬性條件上,公司青睞數理與編程能力、邏輯嚴謹性與抗壓性較強的人才;在主觀標準上,則更看重候選人是否具備持續的學習能力,以及較強的主觀能動性。
思源量化創始人、投資總監王雄也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時稱,公司在招募人才上主要有兩方面標準:一是硬性標準,須具備扎實的數學和算法基礎,相關項目經驗如Kaggle競賽(數據發掘和預測競賽在線平臺)或實盤策略經驗;二是主觀標準,希望人才具備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習適應性、團隊協作精神、創新意識。
公募基金對AI人才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易方達公司首席信息官劉碩凌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說,公司同時看重人才的AI技術專業能力與對金融業務理解能力。技術能力是基礎,確保能高質量解決問題;金融知識有助于更好理解場景與合規要求,使技術成果更貼近業務。從公司當前業務發展來看,AI領域算法工程師、數據科學家、AI研究員都是重點招聘崗位。
“AI科技賦能投資拉開大幕”
公私募競逐AI人才背后,是AI賦能投資的巨大空間。
“運用AI技術能夠有效提高產品的超額收益。”廣發基金基金經理李育鑫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一方面,在因子挖掘上,借助AI技術能夠發現隱藏在更深層次的定價規律,彌補傳統認知不足;另一方面,在因子整合上,傳統方法通常采用線性模型,容易錯過非線性信息,而借助AI的高維信息處理能力,能夠有效挖掘非線性定價規律,顯著提升阿爾法因子的挖掘效率與效果。
鳴石基金總經理袁宇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資本市場快速發展,市場的數據維度與復雜度也在指數級增長,在此背景下,量化私募須通過AI技術實現多模態數據的融合分析與特征提取,依托深度學習在非線性關系建模、動態模式識別上的優勢,幫助策略更快地捕捉市場微觀結構變化。
念空科技創始人王嘯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DeepSeek橫空出世后,業內有投研團隊對大模型底層算法和技術進行了深度研究,發現大模型在金融數據上有很多應用場景。后續AI的深度應用會使得量化策略更具可持續性和獨特性。
用王嘯的話來說,對于AI投資的投入與研究,先行者方能長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