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證監會就《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銷售費用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此舉可能會對占據基金代銷市場重要地位的商業銀行產生何種影響?
業內人士表示,銀行對基金銷售費率改革已有預期,由于征求意見稿聚焦個人客戶服務、權益基金,鼓勵長期投資,未來銀行或更加偏好業績穩定、管理規范的大型基金管理人和權益基金。長期來看,征求意見稿有助于引導銀行代銷回歸本源、提升專業服務能力,推動公募基金行業健康發展。
短期影響有限
“基金銷售費率改革在預期之中,拓展權益基金代銷本就是我行近期的重點發力方向。短期來看,此次改革對我行代銷產品結構的影響有限,原因在于銀行在制定代銷策略時,通常會綜合考量客戶需求、市場趨勢等因素,并提前對各類產品的代銷比例進行規劃和分配。”某股份行財富管理部人士說。
征求意見稿圍繞基金認(申)購費、贖回費、銷售服務費和客戶維護費等進行改革。具體來看,認(申)購費率整體下調,其中混合型基金降幅較為明顯;征求意見稿為不同類型基金的銷售服務費設置了費率上限,同時對持有期超過1年的基金份額(貨幣市場基金除外)不再繼續收取銷售服務費;對于向機構投資者銷售的非權益類基金,征求意見稿調低了客戶維護費占基金管理費的比例上限。
總體來看,征求意見稿聚焦個人客戶服務、權益基金,鼓勵長期投資。
銀行在基金代銷領域占據重要地位,但各家銀行的戰略側重點和業務結構差異明顯。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在上半年公募權益基金代銷百強機構中,共有24家銀行入圍。其中,民生銀行的權益基金保有規模占非貨幣市場基金保有規模的比例高達96%,居首位,興業銀行該比例僅為16.29%。
權益基金銷售意愿或增強
業內人士認為,長期來看,征求意見稿可能促使銀行增強對權益基金的銷售意愿。
“傳統上,銀行更加青睞貨幣基金、短債基金等流動性強、客戶接受度高且費用透明度低的產品,因其可以獲取更高且穩定的銷售傭金。”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主任曾剛說,征求意見稿發布后,高費率產品銷售難度可能加大,銀行或更注重費率透明、管理能力突出的權益類產品,如主動型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同時,為減少合規風險,銀行可能更加看重基金管理人資質和產品質量。
招商證券分析師徐燕紅認為,征求意見稿下調了面向機構投資者的非權益類基金的客戶維護費比例上限,可能促使代銷機構降低銷售債券型基金等非權益類基金的意愿,提升對權益基金的推介意愿。
從上半年入圍權益基金代銷機構百強名單的銀行來看,各家銀行權益基金保有規模變動不一。例如,招商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等銀行的權益基金保有規模有所提升,平安銀行、郵儲銀行等銀行的權益基金保有規模則有所下降。
助力提升專業服務能力
征求意見稿要求銷售費用單列、透明披露,限制基金管理人向渠道支付的各類“返點”不得高于投資者實際承擔的銷售費用。曾剛認為,以往,銀行憑借強大的渠道優勢,依靠高額返傭作為主要收入來源。
根據征求意見稿,隨著返傭空間縮小,銀行賴以為生的“通道費”盈利模式或受到沖擊,被動降費將成為大趨勢,這會倒逼銀行提升專業服務能力。
曾剛進一步表示,由于銷售費用“單列披露”,客戶會直接看到銀行獲得的傭金提成。若僅以渠道分發,不提供增值服務,可能面臨客戶質疑和流失。銀行代銷除了簡單賣產品,還需向投顧、組合配置等多元化財富管理服務轉型;提升營銷、投研、投后服務能力,更好地幫助客戶實現資產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