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李穎超
當今,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顯著提升了非現金支付的使用頻率,隨之而來的信用卡盜刷也時有發生。一些不法分子通過非法手段實施盜刷,不僅侵犯消費者的信息安全與財產安全,也對銀行卡支付市場的安全穩定發展造成了負面影響。
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近期,多位信用卡持卡人在社交媒體上發帖稱自己的信用卡遭遇境外盜刷,由此也引發了廣泛討論。
浦發銀行信用卡中心日前發布聲明稱:“近期監測到部分浦發萬事達無價世界卡發生未經授權的交易,已與萬事達卡組織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響應,及時發現并阻斷了風險。”針對所述情況,浦發銀行信用卡中心主動回應了客戶關切,避免客戶承擔不應由其承擔的損失,全力維護客戶合法權益。
與此同時,萬事網聯也對外公告稱,近期,萬事達卡及萬事網聯在中國境內監測到部分未經授權的交易,已與發卡銀行一起即時啟動了應急調查,成立專項小組追溯風險源、阻斷潛在風險,并共同推進相關持卡人的資金保障流程,避免持卡人承擔不應由其承擔的損失。
萬事達卡及萬事網聯還在公告中提醒廣大持卡人:定期通過發卡行APP、短信通知或賬單核對交易(重點關注非本人消費、異常小額扣款),盡快開通每筆交易的實時提醒,線下用卡不脫離視線、線上交易保護卡號及驗證碼安全;若發現未經授權交易,也可立即撥打發卡行客服核實情況、凍結賬戶。
某股份制銀行從業人士表示,信用卡個體盜刷現象在業內并不罕見,但出現批量集中盜刷事件,往往意味著用戶的卡片信息遭到了大規模泄露,或是數據庫被“黑客”入侵等因素所致。
據了解,信用卡盜刷可分為兩類常見情形:一是持卡人因不慎泄露卡號、驗證碼等關鍵信息,導致盜刷發生;二是發卡銀行或卡組織系統遭遇“黑客”等技術性攻擊,引發信息泄露與盜刷事件。
“前者通常表現為個別持卡人賬戶遭零星盜刷,涉及范圍與金額相對有限;而后者一旦發生,則可能導致某一類型或批次的信用卡集中出現盜刷,波及面廣、風險規模大。”上述銀行業人士以“銀行識別碼攻擊”為例解釋,此類攻擊常利用銀行卡號前幾位生成大量卡號,在安全防護較弱的商戶平臺進行批量嘗試。因此,每輪攻擊通常針對同一發卡行或同一種類卡片,且在全球范圍內實際發生頻率并不低。
在盜刷事件屢有發生的背景下,持卡人應如何增強安全意識,妥善保管銀行卡及個人信息?對此,某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人士給出了三點建議:
一是養成安全用卡習慣。通過正規渠道辦理和使用銀行卡,切勿將個人資料交由他人代辦。堅決不轉借或出租本人名下信用卡和儲蓄卡,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刷卡交易時,確保卡片始終在視線范圍內,核對交易次數,用后及時收回。對不再使用的銀行卡,應主動辦理銷戶,不可隨意丟棄。
二是加強個人信息保護。須妥善保護賬戶登錄密碼、取款密碼及驗證碼,絕不向第三方透露。應仔細甄別網絡服務渠道的真實性,警惕陌生來電、短信及不明鏈接,不下載非官方APP,避免在公共網絡環境中輸入個人敏感信息,防范“釣魚”竊密。
三是事發及時應對并固定證據。建議持卡人開通賬戶余額變動提醒,實時掌握交易動態。一旦發現盜刷,應立即聯系發卡行掛失止付,同時向公安機關報案。另外,還可通過就近ATM或POS機進行一筆交易,以留存卡片在本人處、盜刷非本人操作的關鍵證據,有助于后續維權與追損。
目前,多數手機銀行APP普遍提供“賬戶安全鎖”功能,支持對境外交易、夜間時段及異地消費等場景進行自主管控,用戶可依據實際用卡需求靈活啟閉。若無境外用卡需要,可保持境外交易功能關閉,或在出境前后臨時啟用,以降低被盜刷的風險。此外,合理設置單日交易限額、調低小額免密支付額度,也是有效控制資金損失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