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核電、光伏、海洋經濟、裝配式建筑等一系列產業,將在福建加速發展!
近日,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印發《關于加快福建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繪就了福建全面綠色轉型的“路線圖”。從總體目標來看,《方案》提出,到2030年,重點領域綠色轉型深入推進,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普遍推行,主要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升,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取得顯著成效。
從具體目標來看,《方案》提出,到2030年,節能環保產業規模達到3000億元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30%以上、營運交通工具單位換算周轉量碳排放強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一系列具體目標讓閩山閩水的“綠色浪潮”開始奔涌。
新能源產業進入“快車道”
在產業發展方面,《方案》表示,要推動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壯大。圍繞光電信息、集成電路、新能源等優勢領域,培育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好廈門生物醫藥港等專業化園區。創新發展未來產業,力爭在數據智能、氫能、前沿新材料、健康與新醫藥等領域率先突破,打造未來產業先導區。同時,加強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支持武夷山、鼓浪嶼建設世界級旅游景區。到2030年,節能環保產業規模達到3000億元左右。
在新能源方面,《方案》表示,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推動陸上風電升級改造,加快近海海上風電項目建設,穩妥推進閩南海上風電基地開發。安全有序發展核電,穩妥推進漳州核電、寧德核電項目建設,探索利用核能供汽供熱。探索海洋能等新能源開發利用。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30%以上。
在電力系統層面,《方案》還提到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完善省內“四縱三橫、沿海雙廊”主干電網,推進閩贛聯網工程建設,強化跨省跨區電網互聯。因地制宜規劃建設天然氣調峰電站,推進云霄、仙游木蘭等抽水蓄能電站布局建設,有序建設新型儲能設施,提升電力系統安全運行和綜合調節能力。推進微電網、虛擬電廠、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建設。探索開展綠電進園區試點。
在交通方面,《方案》表示,推廣低碳交通運輸工具。深化“電動福建”建設,加強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動城市公共服務車輛電動化替代。鞏固新能源汽車、電動船舶等全產業鏈優勢,加強船用混合動力、液化天然氣(LNG)動力等低碳清潔能源裝備研發,發展電動飛機等新能源航空器。支持老舊營運貨車報廢更新,發展零排放貨運。到2030年,營運交通工具單位換算周轉量碳排放強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
而綠色交通的發展離不開基礎設施的支持,《方案》表示,建設綠色交通基礎設施。加快兩岸融合發展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通道及網絡建設。推進G228濱海風景道綠色智慧化及交旅融合工程建設,打造一批低碳(近零碳)車站、機場、碼頭、公路服務區。構建高質量充電基礎設施體系,推動岸電設施改造升級。到2030年,實現靠港船舶常態化使用岸電。
目前,福建依托寧德時代等龍頭企業,已成為全國新能源產業的“領頭羊”。據廈門海關統計,2024年,福建省鋰電池出口1191.65億元,占同期全國鋰電池出口總值的27.4%。自2023年以來,福建省鋰電池出口連續兩年破千億元,連續18個月居全國首位。上述《方案》的實施,有望進一步鞏固福建在新能源產業的優勢地位。
海洋經濟被多次提及
海洋經濟在這次《方案》中也被多次提及。目前,海洋是福建經濟發展的“藍色引擎”,2024年福建海洋生產總值1.25萬億元,同比增長6.1%,水產品總產量924.7萬噸,同比增長3.9%,均居全國第三位。福建人均水產品占有量、水產品出口額、海水養殖產量、深遠海養殖規模等多項指標均居全國第一。
在區域海洋經濟發展層面,《方案》提到,打造綠色發展樣板,加快建設福州、廈門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在新能源層面,《方案》提到探索海洋能等新能源開發利用。
在市場化機制方面,《方案》提到,深化綠色轉型市場化機制建設。推進福建省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深化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制度改革,支持福州加快海洋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探索建立海洋資源交易平臺。探索推進用水權交易,支持龍巖推進水票改革。深化林業碳匯交易試點,創新海洋碳匯發展機制。
目前,全國海洋經濟呈現“加速跑”特征。在近期國新辦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國家海洋局局長孫書賢概括了“十四五”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成效,他表示,全國海洋生產總值已經突破10萬億元,海洋強省、現代海洋城市和福州、廈門等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取得積極進展。2024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比“十三五”末增長34%,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8%,海洋經濟已成為國民經濟穩增長的重要力量。
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袁帥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我國海洋產業發展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存在明顯優勢與短板:優勢在于海洋資源豐富,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部分領域如海洋漁業已有一定規模和技術積累;短板也不容忽視,產業整體結構有待優化,高端產業占比較低,科技創新能力不足,制約了產業升級,部分產業存在無序發展現象,如海上風電建設缺乏統一規劃。
“為促進海洋產業總量提升、結構優化,官方加強產業規劃引導、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戰略非常重要。”袁帥表示。他認為,海洋領域存在諸多未知和挑戰,從深海探測、資源開發到海洋環境保護,每一個環節都依賴先進的科技支撐。提高科技競爭力,意味著能夠掌握核心技術,突破國外技術封鎖,實現海洋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應加大科技投入,推動海洋經濟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
責編:萬健祎
校對:楊舒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