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行業競爭格局生變:美的穩增,小米崛起,格力承壓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作者:翁榕濤2025-09-12 15:48

      家電行業競爭格局長期以來十分穩定,美的集團(000333.SZ)、海爾智家(600690.SH)、格力電器(000651.SZ)作為三巨頭具有強勢地位,技術門檻、渠道覆蓋以及品牌知名度等優勢構成了傳統壁壘。

      然而,近年來家電行業步入存量競爭階段,并且面臨數字化轉型和線上渠道變革的沖擊,美的、海爾、格力紛紛開啟自己的轉變之路,而小米集團(01810.HK)憑借互聯網基因和智能生態模式,成功切入市場,沖擊了原有格局。

      最近披露的半年報數據顯示,期內美的營收同比增長15.68%,海爾營收同比增長10.22%,小米的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同比增加50.7%,主要靠大家電收入增加貢獻;而格力的營收同比下降2.66%。

      小米對家電業務雄心勃勃。近日,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表示,“這段時間,跟團隊一起討論大家電未來5年的戰略,再次明確了2030年進入大家電頭部品牌的目標,空調業務做到中國市場前二。”

      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曾對此目標提出疑問,小米如果想要進入家電行業前三,那么需要擠掉現在的家電三巨頭其中哪一家?

      家電巨頭業績分化

      奧維云網(AVC)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在多輪國補政策推動下,我國家電市場活力持續,零售總額達4,537億元,同比增幅達9.2%。其中空調板塊上,受“政策紅利、價格激戰、高溫助力”三重影響,國內空調市場零售額1263億元,同比激增12.4%。值得注意的是,長期以空調作為核心業務板塊的格力電器,營收卻并未相應增長。

      從上半年業績情況來看,可以將目前頭部企業做一個歸納,即美的穩增、小米崛起、格力承壓。以美的集團與格力電器為代表的兩大傳統家電巨頭,在2025年上半年交出了截然不同的業績答卷,行業分化趨勢愈發明顯。

      美的集團披露的半年報顯示,上半年公司營業總收入達2523億元,同比增長15.7%;凈利潤267億元,同比增長26%;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260億元,同比大增25%,核心財務指標均創下新高。

      美的集團相關負責人認為,業績持續突破的背后,是公司堅定推進“科技領先”戰略、不斷加大研發投入的成果。財報數據顯示,2022—2024年,美的研發投入累計已超過430億元。今年上半年,美的研發投入再度提升至88億元,同比增長14.4%,位居家電首位。

      除了重視研發之外,多元化業務是美的業務發展的亮點,在去年已經突破千億元規模。

      與家電行業相比,方洪波也更加看好醫療器械、人形機器人等領域的發展前景,“公司ToB業務選擇的邏輯是產業升級、國產替代,比如公司的醫療板塊、機器人板塊都是資本密集度高、附加值高的行業。”

      小米集團業務涉及手機、新能源汽車和家電等板塊。財報披露,以家電和可穿戴產品為主的IOT與生活消費產品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長50.7%至710.51億元,創歷史新高。

      智能大家電則成為推動該業務增長的核心引擎。第二季度,小米空調出貨量超540萬臺,同比增速超60%;冰箱出貨量超79萬臺,同比增長超25%;洗衣機出貨量超60萬臺,同比增長超45%。

      這也意味著一個標志性的轉折點,即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的毛利潤達到168.76億元,超越智能手機業務的毛利潤115.02億元,成為小米集團利潤貢獻的首要主力。

      今年5月,小米集團董事長、CEO雷軍表示,“家電業務已經變成了小米的戰略業務。”

      與美的的業績表現形成對比,格力電器則在二季度遭遇明顯下滑。財報顯示,格力上半年實現營收973.25億元,同比下降2.46%;歸母凈利潤144.12億元,同比增長1.95%。

      若與一季度業績相比,這一變化更顯突出。今年一季度,格力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13.78%和26.29%;但二季度單季卻出現營業收入同比下降12.11%、凈利潤同比下降10.07%的“急剎車”。

      分產品來看,格力電器業績失速的主要原因,正是占主營收入近八成的消費電器業務(以空調為主)低迷,出現了5.09%的負增長;而占比約一成的“工業制品及綠色能源”還有17.13%的正增長,其他幾塊業務如智能裝備(主要是工業機器人)有20%的增長,但占比很小對總營收影響有限。

      其實,2024年格力電器已經出現營收下滑,是2020年以來首次出現年度營業收入下滑。

      具體分析而言,從宏觀層面來看,因為國內消費需求較為疲軟,家電行業進入價格戰;其次,格力電器多元化業務表現不振,進一步拖累了業績表現;最后,以“董明珠健康家”為代表的渠道改革還處于投入階段,尚未能對業績實現有效支撐。

      格力與小米爭奪“空調二哥”

      對于格力而言,目前面臨的最大的挑戰者并不是原來的另外兩大家電巨頭美的、海爾,而是新入局的小米。

      因此,針對誰是真正的“空調二哥”的問題,近日格力市場總監朱磊和小米集團公關部總經理王化在輿論場上爆發了多次“口水戰”。

      8月中旬,盧偉冰、王化先后轉發了奧維云網數據“小米空調線上銷量超越格力”的消息。

      面對輿論的發酵,格力電器市場總監朱磊在微博上發文反擊,稱“按照同樣的查詢條件7月線上市場格力仍然保持領先。”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查詢奧維云網的數據,7月份線上空調市場份額第一名為美的(19.98%)、第二名為格力(16.41%),第三名為小米(13.50%)。小米市場份額與格力電器還有近三個百分點差距。

      對于誰是真正的“空調二哥”,格力和小米互不服輸。

      不過,從增量數據來看,今年前7個月線上空調銷售額統計,美的市占率同比提升了2.18%,小米提升了3.87%,而格力同比減少0.01個%。小米追趕的態勢明顯。

      小米空調的市場份額為什么持續上升,從定價方面可窺一二。在線上空調銷售均價方面,格力、美的和小米三者分別為3430元、2903元、2452元。格力空調均價高于小米空調近40%。

      國聯民生證券的分析指出,小米白電近兩年份額加速提升的外因主要有兩個:一是這兩年行業“降級”比較明顯,二是龍頭公司偏重盈利,這使得一二線價差走闊。近兩年消費端的降級比較明顯,只不過這種降級更多地體現在價格而非結構上。

      這是由于二者的競爭思維不一致所導致。傳統家電企業的核心盈利模式是通過銷售硬件獲取利潤,價格戰會直接影響利潤表現。

      小米的互聯網思維是“硬件獲客,生態盈利”,可以用接近成本的價格銷售空調、冰箱,目的在于快速獲取用戶,將其納入小米家生態。

      不過,小米雖然憑借用戶規模以及價格等優勢快速切入大家電市場,但其也存在一定短板。

      奧維云網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在線下空調領域,美的、格力和小米的市占率分別為29.63%、30.21%以及0.25%。小米目前線下渠道仍主要依賴小米之家和第三方3C賣場,尚不能與傳統家電品牌龐大的經銷商體系相抗衡。

      二是小米家電多采用代工模式,在核心制造技術與工藝積淀方面,與數十年工業經驗的傳統企業存在差距。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在去年的股東大會曾提及,小米說自己空調第一名,全靠別的廠家做產品。“你的技術是什么?誰是第一,消費者心里有桿秤。”

      此前有消息稱,小米智能家電工廠一期計劃2025年11月投產,2026年實現大規模量產。有業內分析人士指出,近年來為了加大空調的自研能力,小米在研發上逐步加大投入,自研自產是小米空調長期發展的核心戰略。

      海外業務或成為競爭“勝負手”

      同時,隨著國內家電市場趨于飽和,海外市場成為家電巨頭們新的增長點。魔鏡洞察研究報告指出,海外市場可拓展空間和增長潛力較大,且許多國家競爭格局分散,沒有絕對的頭部品牌,為國產品牌入局創造機會。

      近年來,海外業務的增速可觀,已經成為家電巨頭們的業績支撐點。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從2019年至2024年,美的集團海外營收從1167.84億元增長至1690.34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7.68%;海爾智家海外營收從933.19億元增長至1429.02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8.90%;格力電器海外營收從208.15億元增長至282.03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6.26%。

      從今年上半年表現看,受限于布局深度的差異,美的、格力兩者的海外業務成績已拉開明顯差距。

      美的集團今年上半年海外營收達1072億元,同比增長17.7%。其海外業務已從早期OEM為主轉向OBM(自有品牌)優先,目前自有品牌占比超過45%。

      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此前提出“深海淺海都要去”的全球化思路,近年來持續推進海外區域基地建設,財報披露,美的正加速建設泰國基地、印度基地正式投用、巴西基地順利竣工,遍布全球的產能布局有效降低了關稅與物流成本,空調在南美銷量登頂,冰箱在泰國、越南也躋身前列,旗下庫卡機器人全球收入占比近30%,美的從“靠規模賣貨”向“品牌深耕”的轉型已初見成效。

      格力電器今年上半年海外收入163.35億元,同比增長10.19%,自主品牌占比約70%。公司采取“品牌授權+區域代理”模式,已建立涵蓋近500家代理商的全球網絡,尤其注重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推廣商用空調、熱泵等綠色技術產品。

      可以發現,格力的海外業務收入規模和增速雖然也較快,但從營收占比看,其海外業務仍不足20%,與美的和海爾的差距顯著,這或許是格力在下半場亟待補齊的短板。

      中研普華研究員洪前進認為,中國家電企業實現“產業鏈出海”的深層突破,需著力構建本地化研發與創新體系,可通過設立區域研發中心,針對特定環境開發定制化產品。同時,實施雙品牌戰略,在大眾市場以性價比產品快速滲透,在高端市場通過技術溢價和服務升級重塑品牌形象。此外,同步布局智能家居生態,與本地電信運營商合作開發物聯網平臺,搶占智慧產業高地。

      責任編輯: 鄧衛平
      聲明:證券時報力求信息真實、準確,文章提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實質性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下載“證券時報”官方APP,或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即可隨時了解股市動態,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財富機會。
      網友評論
      登錄后可以發言
      發送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證券時報立場
      暫無評論
      為你推薦
      時報熱榜
      換一換
        熱點視頻
        換一換
        久久成人免费电影| 一本综合久久国产二区| 久久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av不卡 | 一本一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 久久88色综合色鬼| 9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日日碰狠狠躁久久躁| 嫩草伊人久久精品少妇AV|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 麻豆网神马久久人鬼片|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啊| 久久久久久久性潮| 青青热久久综合网伊人|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字幕色伊伊|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国产| 精品一二三区久久aaa片| 亚洲成人精品久久| 久久久久夜夜夜精品国产|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7777| 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999| 人妻无码久久精品人妻|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精品| 久久精品天天中文字幕人妻|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精品| 久久综合日本熟妇| 久久影院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综合 | 91精品免费久久久久久久久| 伊人丁香狠狠色综合久久| 久久国产精品2020盗摄| 久久综合久久综合久久| 国内精品久久国产大陆| 99久久99久久| 国产偷久久久精品专区| 99久久免费国产特黄| 国产亚洲色婷婷久久99精品91| 久久久91人妻无码精品蜜桃HD|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