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際金價持續沖高并刷新歷史紀錄。在此背景下,多家銀行迅速行動,從投資者參與門檻、交易規則、風險管控等多方面入手,調整旗下貴金屬業務。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楊海平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多家銀行密集調整貴金屬業務,釋放三重市場信號:一是隨著金價攀升,黃金相關投資風險同步上升;二是對投機行為、不審慎投資行為作出明確風險提示;三是引導投資者更理性地參與黃金投資。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應避免加杠桿操作,合理控制黃金投資在資產組合中的占比,并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與資金實際情況,選擇適配的風險分散方案。
部分銀行調整貴金屬業務
近期,國際金價漲勢強勁,9月份以來整體延續震蕩上行態勢。截至北京時間9月10日記者發稿,倫敦金現貨價格報3645.69美元/盎司;而在9月9日,倫敦金現貨價格一舉突破3650美元/盎司關口,刷新歷史紀錄。
隨著國際金價持續攀升,記者獲悉,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及寧波銀行等多家銀行已針對貴金屬相關業務啟動調整。調整方向覆蓋提高投資門檻、調整保證金水平及漲跌停板規則,涉及業務主要為黃金積存業務與代理上海黃金交易所貴金屬交易業務兩大類。
在交易規則方面,9月3日,上海黃金交易所(以下簡稱“上金所”)發布關于調整部分合約保證金水平和漲跌停板的通知,根據《上海黃金交易所風險控制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對黃金延期品種與白銀延期合約交易保證金水平和漲跌停板比例進行調整。多家銀行隨即響應,其中,9月4日中國銀行公告稱,將調整代理個人上金所業務項下部分延期合約的交易保證金比例與漲跌幅度限制,此舉旨在保護投資者權益、防范市場風險。同日,農業銀行發布公告稱,對金市通業務合約漲跌停板進行調整。
除交易規則調整外,部分銀行還從投資門檻發力,進一步強化貴金屬業務的風險防控。例如,9月3日,寧波銀行發布公告稱,由于近期國內金價波動較大,自9月4日起,將積存金起購金額從800元提升至900元。
另外,9月4日,建設銀行發布《關于近期貴金屬業務市場風險提示的公告》,其中提到當前國內外貴金屬價格波動加劇,市場風險提升。公告特別提醒投資者要提高貴金屬業務的風險防范意識,合理控制倉位,及時關注持倉情況和保證金余額變化情況,理性投資。
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薛洪言告訴《證券日報》記者,近期多家銀行對貴金屬業務的調整,直接誘因是國際金價屢破新高引發的市場風險升級,深層邏輯在于對價格劇烈波動的前瞻性防御。當金價處于歷史高位時,市場波動性顯著增加,回調風險與幅度同步放大。
薛洪言進一步說,銀行通過提高投資門檻、調整保證金比例、收緊風險等級認定等措施,主要達到三方面目標:一是過濾風險承受能力較弱的投資者,避免其在波動中遭受重大損失;二是強化自身風險管控,防范客戶穿倉等極端情況對經營穩定性的沖擊;三是響應監管部門關于加強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的窗口指導要求。
投資者需平衡收益與風險
楊海平表示,當前國際金價上漲的核心驅動因素,一是美聯儲降息預期升溫,可能會帶來美元指數下行,黃金價格上漲;二是近期多家央行增配黃金,帶動黃金價格上漲;三是近期地緣風險又有新演繹,避險情緒升溫。在這些因素推動下,黃金的配置價值可能不會在短期內發生改變。
薛洪言認為,從市場視角看,普通投資者需警惕國際金價創新高背后的風險溢價,尤其是要重新評估自身風險承受能力,貴金屬投資并非穩賺不賠,帶杠桿的交易品種在價格劇烈波動時,甚至可能導致本金全額損失。銀行通過提高參與門檻、加強風險管控等手段構建“防護網”,本質上是提醒投資者避免盲目追高,引導其將貴金屬定位為資產配置中的對沖工具,而非短期投機標的。
面對金價波動,投資者該如何平衡收益與風險?薛洪言建議,在當前市場環境下,投資者平衡收益與風險的關鍵在于建立理性的資產配置框架。一方面,需明確投資標的屬性,區分實物黃金、積存金等低風險品種與杠桿交易產品的風險差異,避免介入超出認知范圍的復雜工具;另一方面,應遵循分散配置原則,將貴金屬在投資組合中的占比控制在合理區間,通過與股債資產的負相關性平滑整體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