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狗通過多模態傳感器掃描生命信號、清除石塊,最終穩穩“救出”仿真嬰兒。曙光公益救援同盟指揮長、廈門市曙光救援隊王剛說:“它們將是救援隊未來的‘超級隊友’。”
這是“2025 Inclusion·外灘大會”現場的一幕。9月10日上午,證券時報記者探營時看到,今年的外灘大會設置了10000平方米科技展覽、5000平方米科技集市,展示了諸多未來生活場景,包括機器人做菜、看一下支付,人造太陽等。
在前沿科技展區,一臺環形重磅裝置設備吸引了記者的目光,這是合肥星能玄光科技開發的最新可控核聚變星能玄光核聚變模型。核聚變是人類的終極能源,被稱為“人造太陽”,有望為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算力平臺、各類工業領域和偏遠地區帶來清潔高效的能源保障。該公司CEO楊智達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2024年成立,雖然公司處于起步階段,但技術班底來自于中科大,實驗室已運行了12年,目前正在進行pre-A輪融資。
“與‘托卡馬克’路線不同,公司的技術路線為場反位型,北美已有公司采用這一路線,宣布2028年向微軟交付聚變電站,我們希望能在國內推廣這一路線,盡快實現商業化路徑。”楊智達說。
北京清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展示算力芯片。該公司軟件研發副總裁李彬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與其他AI芯片的GPU底層架構不同,公司的技術架構是國產原創可重構芯片,可面向智算中心、大模型、自動駕駛和智能安防等智能計算場景提供算力支持。據悉,可重構芯片相當于是芯片里的“變形金剛”,可以進行各種“變身與組合”,實時調整電路結構和功能,適應不同計算需求。
“目前公司已成功量產面向云計算場景的AI高算力芯片,累計訂單超過20000枚。”李彬說。
產業成果板塊則展示AI產業新實踐,包括未來健康、AI時代的支付等。智能體應用到健康管理領域,大幅提升了效率。過去,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主任醫生毛洪亮的門診,一年最多看1萬名病人,但“毛洪亮醫生智能體”上線半年,已服務超490萬人次的失眠患者。
亮亮視野展臺的翻譯眼鏡同樣受到關注,記者戴上翻譯眼鏡體驗發現,展臺工作人員中文介紹時,可自動跳出英文。該公司市場經理馬慶洋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該款眼鏡可以翻譯100多種語言,還包括一些方言。目前,國內市場預計下個月上市,價格約4000元,韓國市場也將在10月份同步銷售,今年12月,歐洲和北美市場也會進行上市。
“我們此前在韓國用中文舉行了一場發布會,參會人員都戴上翻譯眼鏡接收會議信息,發布當天即預訂了1萬臺。”馬慶洋說,該款眼鏡續航時間可達6—8小時,眼鏡盒即是充電倉,可充12次,如果出國一周,沒有外接電源也可滿足需求。
事實上,智能眼鏡的功能已不僅限于翻譯。記者現場看到,智能眼鏡已應用到支付領域,只要說出支付指令,看著商戶收錢碼/設備,再說“確認支付”,即可完成支付,無需掏出手機,方便用戶在雙手忙碌或不便使用手機時,完成付款。目前,支付寶已經聯合Rokid、小米、雷鳥、魅族等主流智能眼鏡廠商上線“看一下支付”功能。
具身智能公司靈波科技的R1機器人現場正在烹飪菜品。該機器人具有多模態識別能力,能自動識別操作臺上的各類食材和廚具,定位食材工具,從取菜、炒菜到清潔,全流程自動化,無需人工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