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8月25日,《華盛頓郵報》援引卡托研究所一般經濟與貿易事務副總裁斯科特·林西科姆(Scott Lincicome)的分析稱,美國政府與英特爾公司的交易令人擔憂,可能改變英特爾的經營邏輯和企業治理結構。
此前,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美國政府將持有英特爾公司10%的股份。這筆股權投資高達89億美元,實際上是將此前承諾的《芯片法案》補貼轉化為政府直接持股。這一決定標志著美國工業政策邁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方向,即以政府持股的形式深度介入私營企業的運營。
美國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盛贊這樣的安排能確保納稅人“分得一杯羹”。
然而,有業內專家警告稱,這種表面上看似合理的邏輯忽視了重大風險:當政府成為一家企業的重要股東時,公司的戰略決策將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而非單純基于市場邏輯。
林西科姆指出,英特爾未來在建廠選址、員工聘用、研發方向以及財務安排(如分紅、股票回購)等方面,都可能更多考慮政府的政策目標,而非經濟效率。例如,英特爾是否會繼續推進長期拖延的俄亥俄州“超級晶圓廠”項目,是否會因政治壓力調整研發優先級,都成為值得關注的問題。
更令人警覺的是,此次交易的條款嚴重偏向政府利益。根據披露,政府以20.47美元的價格購入股份,低于當日24.80美元的市場收盤價,相當于由現有股東承擔損失。交易還賦予了政府在未來以20美元價格追加收購5%股份的權利。
林西科姆強調,半導體行業需要極高的靈活性,以應對快速變化的技術與市場環境。然而,英特爾本因技術落后于英偉達、AMD、臺積電等競爭對手而面臨巨大壓力,如今再疊加政治干預,只會讓企業轉型更加復雜和艱難。
更廣泛的風險在于,美國其他科技企業可能因政治壓力而被迫與英特爾合作,從而扭曲正常的市場競爭。如果英特爾繼續衰退,政府可能會進一步采取直接干預措施,例如在關稅減免或出口許可證發放時設置條件,迫使企業采購英特爾產品。近期特朗普要求英偉達和AMD在對華芯片銷售中向政府上繳15%收益的做法,正是這種趨勢的警示信號。
報道指出,這種政治化的市場環境不僅可能削弱美國在全球半導體行業的長期競爭力,還可能擠壓英特爾的競爭對手,使得私人資本被迫流向與政府關系更緊密的企業,而非真正具備創新能力的市場領導者。由此,美國科技產業賴以崛起的冒險精神和創新機制將被侵蝕,取而代之的則是政治干預下的資本配置。
林西科姆直言,歷史上已有諸多國家在國家干預市場方面留下慘痛教訓,從俄羅斯到委內瑞拉的經驗都表明,這樣的路徑最終會削弱產業活力。他警告,美國國會應當清醒認識到這一危險趨勢,并立即阻止政府持股英特爾的交易,避免未來戰略性產業干預成為常態。
在分析最后,林西科姆指出,美國的技術領導力并非來自政府命令,而是源自市場競爭對創新的獎勵機制。若國家安全確實需要支持本土芯片制造業,華盛頓完全可以通過其他政策工具實現,無需承擔政府持股所帶來的巨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