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重回3700點上下,上一輪牛市成立的基金也正在陸續解套。
2021年2月,上證綜指創下了3731.69點的階段高點,隨后呈現震蕩調整走勢,當年9月再次挑戰高點,可惜鳴金收兵于3723.85點,之后便開啟了長達三年之久的趨勢性下跌,2024年最低下探至2635.09點。
如今,四年時間倏忽而過,2021年的高點近在眼前,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梳理發現,在2021年市場高點成立的基金中,已經有超五成基金凈值回“1”,實現回本,但仍然有部分產品處于腰斬狀態,業績分化較大。
超五成基金已經回本
8月15日,上證指數震蕩上行,收紅于3696.77點,與此同時,眾多成立于2021年3700點上下的基金也終于解套,實現凈值回“1”。
以景順長城成長龍頭一年持有為例,該基金成立于2021年2月5日,首募規模89.4億元,是當時的爆款基金之一。不過,該基金的復權單位凈值在2021年8月到達1.18元高點后,便開啟了震蕩回調,其中長達三年都在水平面“1”以下,直到最近實現收益率回正,最新的復權單位凈值為1.0055元。
再比如,成立于2021年3月23日的金鷹新能源混合一度抓住了新能源風口,復權單位凈值曾在2021年11月漲至1.6499元,但由于2023年大幅下跌,此后凈值長期處于“1”以下,直至最近大幅反彈,最新的復權單位凈值1.0342元。
此外,2021年9月成立的匯添富中證800ETF聯接、2021年10月成立的華安均衡優選、2021年11月成立的國富匠心精選、2021年12月成立的博時成長回報等多只基金的復權單位凈值回“1”,而且創下階段新高。
整體來看,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15日,2021年成立的1785只基金中已經有936只基金的復權單位凈值在水平面“1”的上方,占比52.44%。其中,韓創管理的大成產業趨勢、張韡管理的匯添富健康生活、武陽管理的易方達先鋒成長、李博管理的信澳新能源精選等少數產品,單位凈值甚至已經穩定在1.5元以上。
不過,仍然有約30只成立于2021年的基金,目前的復權單位凈值仍然低于0.5元,處于腰斬狀態,其中不乏當時的爆款基金。
業績分化同期不同命
同樣是上一輪牛市高點成立的產品,這些基金的業績卻出現了明顯分化。
2021年11月23日,全市場一舉成立了8只北交所主題基金,但四年后,這8只基金的業績卻出現了明顯分化,其中華夏北交所創新中小企業精選、匯添富北交所創新精選自成立以來的收益率高達143.51%、107.60%,分別位列2021年所有成立基金中的收益率前二。
同樣成立于2021年2月和9月高點的基金,也出現了明顯的業績分化。韓創管理的大成產業趨勢自2021年2月成立以來的收益率88.72%,而同期成立的匯添富國證生物醫藥ETF、廣發誠享的收益率則分別為-59.77%、-53.22%;武陽管理的易方達先鋒成長自2021年9月成立以來的收益率為85.15%,而同期成立的創金合信碳中和、新沃內需增長的收益率分別為-54.70%、-49.61%。
上述業績分化可以在持倉中找到一定的跡象,比如,業績較好的大成產業趨勢重倉了有色、化工等順周期方向,易方達先鋒成長則重倉的是以算力為代表的人工智能產業鏈;而業績較差的基金則主要在光伏、電池等新能源方向,一定程度拖累了業績。
在結構性行情下,Wind數據顯示,2021年成立的所有基金中,截至目前收益最高和收益最低的業績首尾相差超200個百分點。
資金端有望走出負循環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隨著上輪牛市高點的基金陸續回本,基金在資金端面臨一定的“回本贖回”壓力。
據華創證券策略團隊統計,當前凈贖回壓力顯著的基金持倉集中于新能源、白酒、醫藥等板塊,與2019年至2021年發行的“賽道基”較為吻合。對于主動偏股基金而言,若從此前持續虧損的狀態回到單位凈值1元以上后,基金贖回比例都會出現明顯提升,本質上是投資者因長期虧損記憶產生的“損失厭惡”心理。
但與此同時,新發的主動權益基金在募資方面呈現回暖跡象。據興業證券研報統計,從資金端看,7月傳統費率的主動權益基金產品發行規模已回升至100億元左右,疊加近期新浮動費率產品帶來的貢獻,有望進一步帶動主動權益基金新發狀況改善。從負債端看,伴隨市場思路由反彈轉向反轉,主動權益基金以往的“上漲卻遭贖回”勢頭已經減弱,據測算,6月份的主動權益基金凈贖回已經降至121億元,較此前大幅收斂。
隨著主動權益基金新發規模穩步回升、申贖維持穩定態勢,興業證券策略團隊認為,市場正在走出資金端與負債端的負循環低谷期。
景順長城投研團隊認為,中期維度,要重視A股市場資金面已出現積極變化,在居民儲蓄存款高增長疊加“資產荒”的環境下,對于高回報資產有較強的配置需求。隨著市場賺錢效應的回升,市場有望進入場外資金流入與市場上漲的正向循環狀態。在這種狀態下,資金面的影響可能階段性超過基本面。
校對:趙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