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緊日子,就是過苦日子嗎?習慣過緊日子,會不會影響正常消費?
《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施行以來,贏得社會各界廣泛好評。但在執行過程中,也存在一些誤讀,評論君覺得,有必要做些辨析。
毫無疑問,黨政機關習慣過緊日子,目的是為老百姓過好日子。那到底什么是過緊日子?怎么過好緊日子?
先從“不能干啥”和“必須干啥”兩方面看:
不能干的——工作餐別大吃大喝,出差住宿別超標,辦公用房別超面積,嚴禁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堅決反對“四風”。
必須保障的——干部的合理工資、津貼、社保,一分不能少;教育、醫療、養老、保障房等等民生投入,不但不能減,還得持續增加!
從《條例》看,黨政機關習慣過緊日子,并不影響干部收入、民生福祉、消費提振。說白了,過緊日子,緊的是不該花的錢。而黨政機關省下來的錢,可以集中起來辦更多實事。比如用于科技創新、產業升級、鄉村振興,還有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那些關鍵小事上。該省的省,該花的花,花在發展緊要處、民生急需上,這才是過緊日子的真正目的。
現在有個別地方,把過緊日子理解成了過苦日子,厲行節約直接簡化為能砍就砍:辦公用品?砍!必要培訓?砍!基本福利?砍!這哪是落實?只不過是打著過緊日子的旗號,行懶政怠政之實,本質上還是在搞形式主義那一套。毛主席曾說,“盲目地表面上完全無異議地執行上級的指示,這不是真正在執行上級的指示,這是反對上級指示或者對上級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這話今天聽來,依然警醒。
再來看,怎么過好緊日子。這考驗黨政機關的管理能力,必須想辦法圍繞合理、高效利用資源做文章。堅持改革思路、用好科技手段,就能在存量里挖金子,靠共享提效率。比如江西創建“贛餐碼”平臺,把全省五千多家機關食堂連起來,公務接待“一碼通刷、一網覆蓋、一體監管”,有效防止違規接待、超標支出。又如財政部建立全國資產調劑共享平臺,有需求的單位可在線淘到所需,實現跨部門、跨層級、跨地域的無償調劑。少花錢是本事,花好錢是大智慧。只要敢打破壁壘、盤活資源,同樣的錢就能辦更多事,讓緊日子過出高效能。
總之,過緊日子,不是降低標準往回縮,而是提升效率向前沖;不是讓干部苦熬,而是讓干事的人、享受公共服務的你我,都能受益。真正把錢花在刀刃上、緊要處,我們才能用黨政機關的緊日子換來百姓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