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再次出手,讓創投力量更加“敢投”。
8月7日,安徽省科技廳發布了《安徽省天使母基金群高質量運營指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指引》),圍繞基金“募、投、管、退”全流程提出系列創新機制,具體包括適度放寬政府出資比例限制、優化返投機制等舉措。
《指引》明確,天使基金群將聚焦“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并以70%對單個子基金的最高出資比例、動態調整機制和最高延長至20年的存續期為GP(普通合伙人)和項目提供“彈藥”,力促重點產業早期項目孵化。
出資比例“松綁”,返投認定“柔性化”
據了解,《指引》中的“天使基金群”是指安徽省科技廳對口主管的省雛鷹計劃專項基金、省新型研發機構專項基金、省科技成果轉化基金、省級種子基金二期母子基金集群。
該《指引》聚焦“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以下簡稱“四投”),清晰界定了“四投”標準:被投企業須注冊不滿5年,從業人數不超過300人,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從業人數不低于30%,研發投入不低于3%,資產總額或年銷售收入不超過5000萬元。
《指引》還對母基金出資比例進行了“天花板級別的松綁”。《指引》提到,母基金出資采取認繳制,對單個子基金的出資比例最高可達70%。可動態調整對各子基金的出資份額,對募投進度快、財政出資撬動比例高、投資效果好的予以適當傾斜。省市縣三級財政資金、政府引導基金或母基金及地方國有獨資企業實際出資子基金的比例不設上限要求。
此外,返投認定機制也更加科學靈活。《指引》稱,在子基金存續期內,省外被投企業注冊地遷往省內(5年內遷出的除外),或被安徽省注冊企業收購(僅限于控股型收購或收購并表);被投資企業注冊在安徽省外,通過對該項目投資,將其企業總部、區域總部、納稅主體、生產基地、研發基地落地安徽省內,或在省內成立子公司,實繳資本不低于子基金投資安徽省外被投企業投資額的;基金管理公司或屬于同一實際控制人的管理公司在管的不屬于引導基金體系內的其他基金,新增投資安徽省內注冊企業或投資安徽省外注冊企業且符合前述情形的,均視為返投。
基金考核評價機制也更加完善。《指引》提出,基金考核評價、審計、巡視、國資監管考核以基金整體項目投資核算作為評價依據,不以單一子基金或單個投資項目損失作為評價依據。在天使基金運營未觸及容錯率和違法違規問題,可不作負面評價。同時《指引》明確,省審計廳、省國資委對基金體系按期審計、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考核與對母基金進行的基金考核評價可以互認。
基金管理機制也進行了優化。《指引》提出,優化母基金運營周期,對于運營績效優秀的母基金經審批后可延長至20年。對于技術突破關鍵期或處于高速成長期的優質企業可在評估風險后適度延長退出時間。優化投資協議條款,減少設置對賭、實控人兜底、無限連帶責任等要求。
安徽形成“基金叢林”,擦亮科創名片
近年來,合肥以及安徽已經被打上了“敢想敢拼”的標簽。在全國范圍內,安徽都是較早開始全省域謀劃推進政府投資基金體系建設的省份。安徽省財政廳從2022年起,就以“撥改投”方式注資省屬企業,組建了500億元規模的省新興產業引導基金,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重點產業設立16只母基金,形成“1+16+N”體系布局。
目前,安徽已經形成一片“基金叢林”。截至2025年1月底,引導基金體系認繳規模突破2000億元,達到2220.13億元。引導基金設立的16只母基金共設立子基金142只,母子基金累計投資項目686個、投資金額349.22億元,實現了對全省重點產業、重點區域和企業生命周期的全覆蓋。
許多“科創大樹”在安徽“敢想敢拼”的土壤中成長。截至2024年底,安徽省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2.3萬家,是2020年的2.7倍,年均增長率約28%,其中2024年一年就新增了約3500家高新技術企業。2024年,安徽省還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7533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13家,總數位均居全國第一方陣。
以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在安徽蓬勃發展。2025年上半年,安徽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4%。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增長23.6%,貢獻率達到40.2%。主要工業產品中,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17.3%,集成電路增長9.9%,工業機器人增長93.3%。
江淮潮涌,創投揚帆。如今的安徽,正用一紙《指引》撬動資本活水,為科創森林灑下更加豐富的養料,為科技創新打下“安徽樣板”。
校對:冉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