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歷史!南向資金,瘋狂買入!
      來源:證券時報網作者:王軍2025-07-25 20:27

      港股市場正經歷一場由南向資金主導的史詩級資本盛宴。

      在今日(7月25日)港股市場回調之際,南向資金加碼流入,全天凈買入額超200億港元,年內凈買入金額在8200億港元以上,正式超越2024年全年8078.69億港元的紀錄,創下互聯互通機制啟動以來的新高。

      業內人士指出,在今年港股市場“賺錢效應”明顯增強的背景下,南向資金僅用7個月便完成對歷史峰值的突破,表明內地資金對港股市場的配置需求進入爆發式增長階段。

      凈買入超8200億港元

      2025年以來,得益于DeepSeek、新消費和創新藥等新敘事的不斷涌現,港股市場持續活躍。截至7月25日收盤,恒生指數、恒生科技指數、恒生中國企業指數的年內漲幅分別為26.56%、27.08%,25.52%,在全球主要市場漲幅居前。

      與此同時,南向資金來勢洶涌,Wind數據顯示,7月25日南向資金成交凈買入金額為201.83億港元,年內凈買入額達到8200.28億港元,正式超越2024年全年8078.69億港元,刷新歷史紀錄。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南向資金單日凈流入超百億港元的現象頻繁出現。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的133個交易日中,南向資金單日凈流入超百億港元的交易日有32天,占比24.06%。其中,有9個交易日南向資金單日凈流入超200億港元,4月9日南向資金凈買入港股355.86億港元,為史上單日凈買入最高金額。

      從更長的時間維度來觀察,2020年至2024年,資本市場南向資金成交凈買入額分別為6721.25億港元、4543.96億港元、3862.81億港元、3188.42億港元和8078.69億港元。2024年開始,南向資金加碼買入港股,凈流入額大幅增加,2025年在這一基礎上進一步加速,并在7個月時間內超越了2024年全年。

      對此,順時投資權益投資總監易小斌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南向資金持續加碼買入港股的背后,最主要的因素是港股估值的洼地,恒生指數自2018年以來,經歷了長達6年的調整,不少個股跌幅較大,但市場上實際有許多業績優良的公司,依然保持了較好的增長,在經濟企穩和環境優化的背景下,受到了內地資金的關注。

      此外,港股市場有許多國內稀缺的資產,如騰訊、美團、阿里這樣大的平臺公司,也有后期陸續上市的一些新消費類公司,如泡泡瑪特、蜜雪冰城等。平臺公司、新消費公司等赴港上市,豐富了港股的投資品種,為南向資金提供了更多選擇。

      也有機構認為,南向資金加碼流入港股實際上也是“資產荒”的體現。中金公司近日發布的研報稱,資金充裕但缺乏優質資產,推動南向資金持續流入。截至6月,中國M2高達330萬億元人民幣,是GDP的2.4倍,不僅規模創歷史新高,與GDP的差距也是歷史新高,居民部門名義儲蓄也在不斷增加。但回報與成本倒掛的情況下,私人部門信用收縮仍在延續,經濟未有全局修復,能提供新增長點或確定回報的資產較為有限。這一背景下,內地資金需要尋求有效配置機會,不論是穩定回報的分紅資產、還是成長屬性的新經濟板塊,港股都具有比較優勢,進而吸引南向資金加速流入。

      南向資金定價權提升

      南向資金的持續加碼流入,不僅為港股市場帶來了流動性改善,還增強了內地資金在港股市場的定價權。

      Wind數據顯示,2024年南向資金合計買賣金額約為11.23萬億港元,占港股市場成交金額的34.64%。而在此之前,2021年至2023年,南向資金合計買賣金額占港股市場成交金額的比例在20%—30%之間,2017年至2020年,南向資金成交占比在10%—20%之間。

      不過,從港股存量持股結構來看,外資仍然占據主導地位。國泰海通證券今年6月的發布的一份研報中提到,當前外資在港股的持股占比從2020年10月的75%降至2025年6月的61%,但持倉占比仍然較大。

      國泰海通證券研究指出,隨著內地資金流入港股,港股開始更大程度反映內地資金的行為邏輯和風險偏好,港股微觀流動性節奏逐步貼近A股市場,這或是近年港股與A股聯動性增強的核心原因。例如從行業表現看,今年年初以來港股行業漲跌與南向資金流入規模正相關。拉長時間看,自2014年底港股通開通以來,A股與港股市場年度行業漲跌幅的均方誤差整體收窄,顯示兩地行業表現趨同。

      外資在存量港股市場中占據絕對定價權,而南向資金正在取得增量市場中的邊際定價權。國泰海通證券此前發布的一份數據顯示,南向資金在泛消費、紅利板塊上的定價權正在提升,在食品零售、電信服務等領域的持倉占比超50%。

      把脈投資總經理許瓊娜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近年來,港股市場頻頻獲得保險資金、公募基金和私募,甚至還有許多外資資金的關注,表現持續強勢表現,以至于AH股溢價指數已降至130以下。港股部分上市公司估值較低,股息率較高,在低利率環境與資產荒壓力持續加劇的背景下,包括保險資金等將加大對港股市場的布局。此外,港股市場還有許多全球知名的互聯網和科技企業,在整體市盈率偏低的情況下,也容易吸引內地資金關注。

      港股市場不斷刷新階段新高

      今年以來,港股在全球主要股市中表現亮眼。年初,AI技術突破帶動市場情緒大幅改善,港股作為“價值洼地”對全球資金吸引力大幅上升。近期,隨著新消費、創新藥和銀行等板塊持續強勢,恒生指數不斷刷新年內新高。

      對于接下來的市場行情,浦銀國際7月23日發布的觀點稱,隨著大盤屢創新高,港股估值已大幅修復,進一步擴張空間可能較為有限,后續的上漲空間將更多依賴于企業盈利的增長。然而,港股恒生指數今明兩年盈利增速預期偏低,關稅政策的影響將逐步體現在基本面中,疊加上半年國內經濟韌性較強,或削弱短期政策預期。因此,投資者需要發掘那些不受關稅波及、與經濟周期關聯度較低,且能借助AI發展獲得較強盈利增長動力的行業和個股,才能獲得更好的回報。

      中金公司在7月22日發布的研報中也提到,無論是DeepSeek引發的資產重估、去年“924”行情、還是2023年初疫情放開時期的市場情緒,恒生指數風險溢價6%似乎是一個重要的關口,短期情緒修復的空間或許有限,估值進一步擴張需要更多催化劑。穩定回報(分紅)+成長回報(成長)的啞鈴型配置仍是在信用周期企穩但難以大幅擴張前的最優策略,只不過階段性的在啞鈴兩端也可以結合板塊透支程度略作輪動的“新啞鈴”,核心的原則是在合理的位置買長期正確的板塊。

      校對:彭其華

      責任編輯: 高蕊琦
      聲明:證券時報力求信息真實、準確,文章提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實質性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下載“證券時報”官方APP,或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即可隨時了解股市動態,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財富機會。
      網友評論
      登錄后可以發言
      發送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證券時報立場
      暫無評論
      為你推薦
      時報熱榜
      換一換
        熱點視頻
        換一換
        18禁黄久久久AAA片|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 色综合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 久久精品免费网站网| 亚洲私人无码综合久久网 |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 久久6这里只有精品| 久久国产精品二区99| 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 国产精品久久久小说| 99久久精品午夜一区二区| 久久aⅴ免费观看| 久久免费美女视频| 中文字幕久久综合| 国产av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凹凸| 久久久久777777人人人视频| 久久久999国产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网站| 二区久久国产乱子伦免费精品 | 久久ZYZ资源站无码中文动漫 | 国产精品九九久久免费视频|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av| 久久亚洲sm情趣捆绑调教| 久久午夜国产电影|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88| 久久影院亚洲一区| 国产农村妇女毛片精品久久| 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久小说|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妇|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无毒不卡| 久久中文网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久综合九色合综国产|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 久久午夜福利电影| 中文字幕久无码免费久久| 青青热久久久久综合精品| 久久久久亚洲?V成人无码|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