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民日報》報道,2025年暑期消費市場“熱力”全開,文旅、夜間經濟、影視、體育等領域動能澎湃,折射出國內消費市場的蓬勃活力。從沉浸式文旅體驗到夜間消費新場景,從“票根經濟”到戶外運動熱潮,這場夏日經濟盛宴不僅是短期消費熱度的體現,更是中國經濟結構優化、消費升級的生動注腳。
過去,暑期消費多以傳統觀光、基礎餐飲為主,而如今,消費者更追求個性化、品質化、沉浸式的體驗。貴州紅飄帶長征文化數字藝術館用科技還原歷史場景,浙江橫店影視城以宋韻文化吸引年輕人,青島啤酒博物館通過互動體驗延長游客停留時間——這些案例表明,消費需求已從“泛觀光”轉向“精體驗”。這種轉變背后,是居民收入水平提升、消費觀念迭代的結果,也是供給端創新驅動的必然。
科技賦能與文化IP的深度融合,成為撬動夏日經濟的關鍵杠桿。數字技術讓歷史“活起來”,夜間燈光秀、沉浸式劇場等新業態讓城市“亮起來”,影視衍生品、主題文創讓消費“玩起來”。這種“科技+文化”的模式不僅提升了消費體驗,更延長了產業鏈,創造出二次傳播和衍生消費的機會。消費市場的競爭將不僅是產品和服務的比拼,更是文化內涵與科技應用能力的較量。
值得注意的是,暑期消費熱潮不再局限于一線城市,縣域旅游、中小城市夜間經濟同樣表現亮眼。江西萍鄉安源區通過“政府補貼+商家讓利”激活夜市,寧夏銀川以體育賽事帶動周邊消費,反映出下沉市場的巨大潛力。隨著基礎設施完善和消費渠道下沉,縣域經濟正成為擴內需的新戰場。政策層面需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支持中小城市打造特色消費場景,避免同質化競爭。
夏日經濟的火爆也需冷思考。一方面,部分消費場景仍依賴短期促銷或季節性流量,如何將“暑期熱度”轉化為“全年常態”是關鍵。例如,夜間經濟需避免“千街一面”,影視消費需擺脫“檔期依賴”。另一方面,戶外運動、文旅體驗的爆發式增長對公共服務、環保承載力提出更高要求,需提前規劃資源調配與生態保護。
夏日經濟如同一面鏡子,照見中國消費市場的韌性與活力。未來,要繼續以創新供給激活需求,推動文商旅體深度融合,同時加強政策引導,完善消費基礎設施,讓“熱經濟”不止于一時一地,而是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持久動力。消費升級的故事才剛剛開始,讀懂其中的密碼,方能把握中國經濟的前行方向。
本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特此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