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生物醫藥并購私募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擬通過持股公司獲得疫苗上市公司康華生物控股權的消息,再次吸引了市場目光。今年以來,A股市場已披露多單私募基金謀求上市公司控股權的案例。案例數量增長的背后,私募基金角色嬗變拉開序幕。
過去,私募基金通過戰略布局具備高成長潛力的未上市企業,以少量股權介入并持續賦能,伴隨企業一路成長至上市,由此實現資本增值退出。可以說,他們是企業成長路上的重要伙伴,但更多扮演的是坐在“副駕駛”的角色。
當前,行業生態正加速重塑,私募基金通過并購重組等資本運作手段,從傳統的財務投資者角色向產業整合主導者轉變。在此過程中,私募基金坐在“主駕駛”位置上,以上市公司為平臺,將具有協同效果的產業資產整合到一起,并通過持續賦能,提升上市公司整體價值。
私募基金入主上市公司,握住方向盤,意味著承擔起產業運營的核心責任。筆者認為,這一角色轉換并非易事,面臨著兩大關鍵挑戰。
一是財務背景團隊能否駕馭復雜的產業運營、技術整合與供應鏈管理?
這要求私募基金構建“產業洞察—資源整合—價值創造”的閉環能力。一方面,私募基金要時刻保持對行業的深刻洞察,包括技術瓶頸、產業趨勢和市場機會。另一方面,私募基金需要打造具有產業運營思維的管理團隊,充分調動金融資源、產業資源賦能企業發展。例如,在上述康華生物案例中,上海生物醫藥并購私募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可利用資金優勢,聚集產業資源,支持康華生物整合上海、成都兩地資源,賦能“研發—臨床—商業化”全鏈條發展。
二是產業整合運營需要一定周期,私募基金如何平衡好長期產業投入與中期財務回報?
筆者認為,創新期限結構與退出機制是關鍵。事實上,部分私募基金已在期限結構設計方面進行了優化,如通過“初始投資期+彈性退出期+超長周期治理”的三層架構,既保障產業整合所需時間,又為中期財務回報預留調整空間。
同時,私募基金可聯合S基金(私募股權二級市場基金)實現分階段退出。當前,多地設立了S基金,通過從其他投資者手中受讓所持基金份額或收購企業股權等方式,緩解私募股權基金“退出難”的困境。私募基金可在產業整合的不同階段,通過向S基金轉讓部分權益,實現階段性退出和資金回流,形成“投資—整合—部分退出—再投入”的良性循環,同時吸引更多長期“耐心資本”聚焦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
此外,今年5月16日,證監會發布修改后的《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提出對私募基金投資期限與重組取得股份的鎖定期實施“反向掛鉤”。這一舉措顯著降低了私募基金主導產業并購的時間成本和流動性風險,為“產業型私募”深度參與上市公司整合打開了更廣闊的政策空間。
筆者相信,未來,私募基金將不再僅僅是敏銳的“價值發現者”,而將成為真正的“價值創造者”與“產業運營者”。當資本真正扎根產業,其與實體企業的關系將走向長期共生共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