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的健康生態,離不開對投資者權益的堅實守護。近年來,逾百家上市公司虛假陳述索賠案中投資者勝訴的司法實踐,不僅是一串冰冷的數字,更是我國資本市場法治建設邁向實踐效能的生動注腳。
制度供給的突破性進展,為投資者維權筑牢了“從難到易”的根基。2020年施行的新《證券法》不僅大幅提高信息披露違法成本,更引入代表人訴訟這一“利器”,解決了集體維權中“搭便車”與“成本高”的困境。2021年證券虛假陳述首例普通代表人訴訟判決落地,標志著集體維權機制從制度設計進入實戰階段。最高人民法院2022年廢除虛假陳述民事賠償案件的行政處罰前置程序,讓投資者起訴門檻顯著降低。而新“國九條”部署“加大行政、民事、刑事立體化追責力度”,構建了全鏈條、多層次的制度屏障。
立體化追責體系的實效,正體現在多元力量的協同發力中:監管端“長牙帶刺”嚴查處,讓財務造假、信披違規等亂象無處遁形;司法端持續明晰裁判標準,從損失計算到因果關系認定不斷精進,民事救濟從“紙上權利”變為“真金白銀”;而先行賠付機制,在萬福生科、欣泰電氣、紫晶存儲等案例中快速兌現賠償。這張由嚴監管、硬司法、快救濟織就的保護網,既讓違法者付出沉重代價,更讓投資者切實感受到權益有保障、維權有路徑,為資本市場注入信心。
證券民事公益訴訟作為破解“小而分散”維權困境的關鍵制度,正展現出獨特價值。當個人訴訟因成本高昂、專業門檻高而動力不足時,投資者保護機構的參與有效填補了救濟空白。康美藥業等典型案件中,投服中心憑借專業優勢突破信息壁壘,將散落的個體損失凝聚成具有威懾力的司法追責。這種監管與司法的無縫銜接,既降低了投資者的舉證難度,更放大了法律懲戒的震懾效應。
百余家上市公司索賠案勝訴的背后,是法治信仰在資本市場的深度扎根。從首例集體訴訟判決到常態化司法實踐,從“嚴監管、零容忍”到司法審判專業化,每一個勝訴案例都在重塑市場生態。這種“違法必究、違規必懲”的法治環境,既讓受損投資者獲得公平補償,更倒逼市場主體敬畏法律、恪守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