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12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定調貨幣政策“適度寬松”半年之后,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交出了一份什么樣的答卷?下半年貨幣政策又將如何助力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7月14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鄒瀾、中國人民銀行信貸市場司司長彭立峰、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司長閆先東、中國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負責人曹媛媛介紹2025年上半年貨幣信貸政策執行及金融統計數據情況,并答記者問。
同日,中國人民銀行披露金融統計數據,金融總量呈現合理增長態勢。2025年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22.83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4.74萬億元。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12.74萬億元,同比多增2796億元;政府債券凈融資7.66萬億元,同比多4.32萬億元。6月末,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8.3%,增速比上月末高0.4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同比增長4.6%,增速較上月末高2.3個百分點。
“除了金融總量合理增長之外,社會綜合融資成本也在低位下行。”鄒瀾在發布會上透露,1至6月,新發放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大約為3.3%,比上年同期低約45個基點,新發放的個人住房貸款利率約3.1%,比上年同期低約60個基點。此外,5月末普惠小微貸款,制造業中長期貸款、科技貸款同比增速均高于全部貸款增速,體現信貸結構持續優化。同時,金融市場韌性也在增強,在外部環境和全球金融市場發生較大變化的背景下,股債匯等主要金融市場保持平穩運行。
鄒瀾還稱,貨幣政策的傳導是需要時間的,已經實施的貨幣政策的效果還會進一步顯現。下階段,人民銀行將繼續實施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密切關注評估前期已實施政策的傳導情況和實際效果,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金融市場運行情況,把握好政策實施的力度和節奏,更好地推動擴大國內需求、穩定社會預期、激發市場活力,支持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任務。
6月政府債券凈融資約1.35萬億
數據顯示,2025年6月新增人民幣貸款2.24萬億元,同比多增1100億元;6月新增社會融資規模為41993億元,同比多增9008億元。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告訴記者,6月份的信貸總量與結構均呈現出邊際改善之勢。6月新增信貸2.24萬億元,同比多增約1100億元,一方面源于政策刺激下實體融資需求邊際改善,另一方面也和2024年6月低基數有關。拆分來看,企業中長貸結束了同比少增的情況,是當月金融數據的一大亮點;票據融資上,本次沖量特征并不明顯。居民端,短貸和中長貸均有小幅多增,隨著后續新一輪政策刺激來臨,包括但不限于國補以及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落地,未來有望持續看到信用擴張。
從結構來看,政府債券發行對社融增速的拉動作用明顯。6月末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余額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的61.6%,同比低1.2個百分點;對實體經濟發放的外幣貸款折合人民幣余額占比0.3%,同比低0.1個百分點;委托貸款余額占比2.6%,同比低0.2個百分點;信托貸款余額占比1%,同比低0.1個百分點;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余額占比0.5%,同比低0.1個百分點;企業債券余額占比7.7%,同比低0.4個百分點;政府債券余額占比20.6%,同比高2.1個百分點;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余額占比2.8%,同比低0.1個百分點。
對此,有業內專家表示,去年以來用于化債的特殊再融資專項債券保持較快的發行節奏,短期內會對貸款規模產生替代效應,下拉貸款增速,但長期看有助于緩釋地方債務風險,暢通資金循環,增強經濟增長動能,同時也有利于改善金融資產質量,增強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在金融供給日益豐富、直接融資加快發展的背景下,不宜簡單通過貸款等單一融資渠道數據來判斷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社會融資規模比貸款更能全面反映金融總量服務實體經濟的效果。
并且,隨著一攬子穩就業穩經濟政策措施逐步落地,工業生產、設備更新等領域有所回暖,家電、汽車補貼等“以舊換新”政策持續發力,社會預期有所改善,帶動有效信貸需求釋放。廣東某農商銀行表示,將充分利用好降準降息政策,在利率定價上將支農支小再貸款利率下降部分充分傳導至企業,疊加財政貼息等補貼政策,中小企業實際融資成本明顯下降,用款提款意愿逐步增強。
此外,季節性消費需求集中釋放也對信貸形成支撐。有市場人士反映,6月恰逢年中“618”促銷的關鍵節點,加之暑期出行規劃也迎來高峰期,住戶消費需求集中釋放,對相關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也有所增加。
明明向記者表示,社融方面,得益于政府債繼續發力拉動。6月新增社融約4.2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9000億元;社融存量處于近一年來的高位水平,由于2024年同期低基數的影響,本月社融同比增速達到8.9%,較上月進一步提升。企業債凈融資約2400億元,同比多300億元,增幅較前月有所收窄。政府債券凈融資約1.35萬億元,同比多增約5000億元,依然是拉動社融的主力;下半年政府債發行還將為社融提供有力支撐,但考慮剩余額度情況,支持的力度可能逐步放緩,屆時信貸能否接力將對社融表現有重要影響。
他還指出,貨幣方面,M1和M2增速均有所上行。6月M2增長8.3%,較前月上行0.4pct;M1同比增長4.6%,較前月上行2.3pct;M0同比增12.0%。去年4月監管叫停手工補息,企業活期受影響出現明顯下滑,低基數背景下,帶動6月M1增速上修。此外,6月信貸增速與社融增速有所上行,存款派生效應及化債政策持續推進,都有助于企業資金情況改善,對M1形成支持。M2同比增速提升,一部分原因在于季末理財資金回流;但是考慮到今年6月理財資金回流實際上弱于季節性,因此M2增速更多體現了銀行負債端資金穩定性,對于未來整體流動性格局形成保障。
結構性工具有望擔大任
談及下一階段的貨幣政策措施,鄒瀾明確表示,人民銀行將進一步落實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抓好各項已出臺的貨幣政策措施執行,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
總量方面,把握好政策實施的力度和節奏,保持流動性充裕,使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增長同經濟增長、價格總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持續營造適宜的金融總量環境。
結構方面,突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重點方向,聚焦科技創新、擴大消費、民營小微等方面,強化政策協同聯動,用好用足各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加力支持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傳導方面,強化利率政策執行和監督,更好發揮行業自律作用,維護銀行業市場競爭秩序,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防范資金空轉,把握好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和保持自身健康性的平衡。
完善貨幣政策框架方面,進一步健全市場化的利率調控機制,優化貨幣政策中間變量,不斷完善貨幣政策工具體系,健全可置信、常態化、制度化的政策溝通機制,更好服務高質量發展。
談及結構性貨幣政策的落地情況和下一步規劃,鄒瀾介紹,今年5月,人民銀行再次推出一攬子金融政策措施,這其中也有不少是結構性政策工具,加力支持推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一是創設了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和科技創新債券風險分擔工具;二是從量上,增加并優化了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等部分工具的額度;三是從價上,降低了再貸款利率,將支農支小再貸款等利率下調了0.25個百分點。
鄒瀾還稱,這些結構性政策措施已經在5月底前全部啟動,持續發揮了積極作用。比如,截至5月末,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貸款簽約的合同金額已經達到1.74萬億元,企業可以隨時提款使用。科技創新債券風險分擔工具為股權投資機構發債融資提供了有效增信支持,截至6月末,銀行間市場已經有27家股權投資機構發行了科技創新債券累計超過150億元。
“下一步,人民銀行還將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將繼續堅持‘聚焦重點、合理適度、有進有退’的原則,在支持金融‘五篇大文章’基礎上,突出支持科技創新、提振消費等主線,進一步提升對促進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的效能。”鄒瀾如是說。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近期撰文表示,在當前經濟形勢下,一味加大貨幣總量擴張或難以充分發揮釋放有效需求的作用,需加大與財政協同配合,同時強化結構性工具的使用,精準支持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在其看來,下半年降準降息仍存一定空間,但堅持總量適度、多重平衡。
“一方面,內外需不確定性加大經濟修復壓力、實際融資成本依然較高等背景下,下半年貨幣政策依然延續適度寬松的總體基調,降準降息空間猶存,以降低實際經濟債務負擔、促進經濟平穩增長。另一方面,兼顧穩匯率、穩息差等多重平衡下,貨幣政策預計總量適度,降準0.5個百分點、降息10bp的概率較大。”溫彬如是表示。
繼續促進物價合理回升
日前,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召開2025年第二季度例會,會議提出,我國經濟呈現向好態勢,社會信心持續提振,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但仍面臨國內需求不足、物價持續低位運行、風險隱患較多等困難和挑戰。要實施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加強逆周期調節,更好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加大貨幣財政政策協同配合,保持經濟穩定增長和物價處于合理水平。
一位業內專家告訴記者,物價從根本上是實體經濟供需雙方相互作用的結果,我國物價總體保持低位運行,國內實體經濟供需矛盾是主要原因。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國宏觀政策思路都是促投資、保供給,但目前供給短缺的局面已經發生根本轉變,出現了供過于求的現象,當前制約物價的主要是需求不足。總的來說,“通貨膨脹是貨幣現象”的觀點有其誕生的時代背景和前提條件,經濟供求因素才是引起物價變動的第一階原因。
上述專家還指出,擴內需、治內卷有望暢通經濟循環,促進物價合理回升。從擴內需的角度看,貨幣政策支持力度持續較大。5月人民銀行推出一攬子增量金融政策,為了支持服務消費,還專門創設了服務消費和養老再貸款工具。同時,以舊換新等促消費政策效果仍在顯現,全國性的生育補貼政策也有望近期落地。這些都體現了中央促消費、擴內需的決心。未來隨著養老、醫療、教育等社會保障水平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愿有望進一步恢復。
“從優化供給的角度看,近年來我國傳統行業和部分新興產業快速增產對經濟增長和就業起到了一定拉動作用,但部分行業內卷式競爭、擠壓行業利潤空間、影響產業生態等問題也引發了社會關注。”該專家進一步指出,近期《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已落地實施,中央財經委召開會議也明確要依法依規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推動落后產能有序退出,一些車企對外承諾要壓縮賬期至60天以內,部分光伏企業也宣布要減產。未來隨著各項宏觀政策加力擴內需,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政策效果逐步顯現,經營主體競爭行為也更趨理性有序,供需良性循環有望加快,對于促進物價回升也有積極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6月份CPI同比由降轉漲,核心CPI繼續回升。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首席統計師董莉娟解讀,6月份,擴內需、促消費政策持續顯效,CPI同比由上月下降轉為上漲0.1%;環比下降0.1%,降幅比上月收窄0.1個百分點;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同比繼續回升,上漲0.7%。PPI環比下降0.4%,降幅與上月相同,同比下降3.6%,降幅比上月擴大0.3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