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期貨行業監管持續升級。
根據價值在線易董統計的數據,截至2025年6月30日,證監會及各地證監局給期貨行業開具的罰單有79例,相較于去年同期的65例有所增長。涉及到的違規行為,集中在資管業務、網絡營銷、信息技術系統等方面,內控不規范是違規的“重災區”。此外,罰單還呈現出“一案多罰”的特點。
界面新聞注意到,上半年監管對資管業務違規格外重視,也是因該業務違規而出現了上半年唯一一例被暫停新增業務的處罰。
2月20日,上海證監局罰單則顯示,東亞期貨存在的違規事實包括:一是部分資產管理計劃任用非公司人員或不符合投資經理資質的員工進行詢價及下達交易指令,公司未切實履行主動管理職責。二是公司資產管理業務人員管理混亂,未健全并有效執行公司資產管理業務相關制度,合規管控缺失。
上海證監局認為,上述行為嚴重危及公司穩健運行、損害交易合法權益,同時因此前上海證監局對東亞期貨開具了監管措施后,相關問題未整改到位,因此該公司被采取暫停新增資產管理業務12個月監督管理措施。
康德智庫專家、北京京本律師事務所主任連有律師在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表示:“‘未履行主動管理義務’實質是將資管計劃淪為‘通道’。而監管的處罰將直接減少管理費收入,并觸發分類評價大幅扣分,影響評級及風險資本準備計算。”
在連有律師看來,東亞期貨的案例有望形成“以案促改”示范,促使其他機構全面排查資管業務人員資質、投資決策流程及風控系統權限設置,防范“通道化”傾向。
除了東亞期貨,5月23日,紫金天風期貨也因資管業務被上海證監局開具了罰單。罰單顯示,公司未有效隔離不同業務之間的風險,公司研究所違規參與資產管理子公司部分資產管理計劃的投資運作管理,風險管理不到位、內部控制存在缺陷,違反了《期貨公司監督管理辦法》(證監會令第155號)第五十六條的規定。
而后上海證監局要求紫金天風期貨責令改正,一同被開具罰單的還有紫金天風期貨的分管資產管理和研究所的副總經理呂東、研究所所長賈瑞斌、首席風險官余春華。
這是“一案多罰”的事例,在上半年的罰單中屢屢出現。
連有律師在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分析,“一案雙罰”常態化釋放的監管邏輯由“機構本位”走向“行為本位”進行了轉變。對個人的處罰(警示函、認定為不適當人選乃至市場禁入)直接沖擊高管及從業人員的執業資格與聲譽,顯著提高違法成本。對機構則疊加分類評價扣分、暫停業務等“經濟制裁”提升了對違法違規的處理力度,威懾升級,倒逼期貨公司將合規要求嵌入業務流程與人員考核,推動建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責任鏈條,同時也傳遞“合規是核心競爭力”的監管預期。
界面新聞記者梳理罰單還注意到,2025年上半年期貨網絡營銷違規是另外一大“重災區”。多家被罰期貨公司在互聯網展業中,普遍存在營銷活動、營銷內容等內控不足的問題。
一位期貨合規人士告訴界面新聞記者:“互聯網營銷是近兩年才開啟的業務,還處于發展的初期,在實踐中互聯網營銷切實為期貨公司拓展了業務邊界,但由于各項內控機制還不夠完善,因而相關問題才會不斷出現。”
連有提到,在數字化轉型、互聯網獲客、通道類資管等“增量”業務快速擴張時,期貨公司的風控、合規資源投入滯后,導致“規模先行、風控后置”,從而出現了大量相關業務罰單。
他還表示,大量罰單顯示,很多公司雖建有制度,但執行流于形式。部分公司仍將合規視為“成本中心”,未將《期貨公司監督管理辦法》第51條“審慎經營、有效內控”的強制性要求轉化為內部問責、薪酬扣回等硬約束,導致違規收益大于違規成本。“讓內控制度突破‘紙面合規’才是關鍵。”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證監會發布了《期貨公司分類評價規定(征求意見稿)》(下稱“《征求意見稿》”),細化了各類風險控制和合規經營相關的處罰標準。其中明確表示,期貨公司若因子公司被中國證監會及其派出機構采取監管措施、行政處罰或者被司法機關刑事處罰的,在分類評價中將被扣分。
一位期貨公司資管業務負責人對界面新聞表示,《征求意見稿》在業內引發廣泛關注,尤其是對合規業務的細化,可能在實施中會有挑戰,但長期肯定是有助于重塑期貨市場競爭力,優化期貨公司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引導期貨公司聚焦主業實現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