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企業創投(CVC)在中國一級市場的參與度持續攀升,不僅成為獨角獸企業的重要推手,也在重塑大企業的創新路徑與產業協同邏輯。
創投市場震蕩與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CVC悄然成為重構中國科技投資版圖的重要力量。過去,它更多承擔企業創新戰略的補充角色;如今,則已成為連接資本、技術與生態的關鍵引擎,日益成為企業“第二增長曲線”的落點,以及科創生態協同與資源優化的制度性工具。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2025 DEMO WORLD 開放式創新大會(以下簡稱“大會”)現場了解到,截至目前,中國存量的506家獨角獸企業中,有367家曾獲得過中國CVC的投資,占比高達72.5%。剛剛過去的2025年上半年,新晉的6家獨角獸企業中,有5家背后都有CVC的身影。
另一方面,CVC已堪稱科技創新投資的“金手指”。以2024年為例,中國CVC共參與了1027起投資事件,占全年一級市場總投資事件的13.8%;而在當年新誕生的20家獨角獸中,超過一半(11家)背后都有CVC的身影,命中率高達55%。
以聯想創投為例,其在管的200多家被投企業中,上榜國家和省市級專精特新的有120多家,國家“小巨人”級別大概有50多家,數量每年以十多家的速度增長。
聯想集團副總裁、聯想創投管理合伙人王光熙表示:“大企業CVC在投資專精特新、培育新質生產力方面發揮了重要的領軍作用,或者說是積極的踐行者。”在他看來,這說明科技創新能夠帶來社會和資源上的高度認可,從 CVC 到財務機構,大家都愿意用實實在在的資金和資源支持這類科技創新的新質生產力企業。
破局“創新者窘境”
對大型企業而言,CVC正成為穿越創新瓶頸、突破路徑依賴的重要抓手。
當企業進入穩定發展期,原有業務往往面臨“創新者窘境”——在追求主業穩健增長和財務回報最大化的過程中,難以及時擁抱那些處于早期階段、技術尚不成熟但具有顛覆潛力的新興機會。這類技術或模式通常不符合企業現有的組織流程、盈利模型和風險評估體系,因此容易被邊緣化,最終錯過技術更替周期的關鍵窗口。
CVC機制為這一結構性困境提供了一條外部協同、內部孵化的雙向路徑。通過搭建相對獨立的戰略投資平臺,大企業得以繞開內部激勵結構與決策慣性,以更高的靈活性和更小的組織摩擦率,連接外部的技術創新、商業模式突破和產業新入口。同時,CVC還具備與企業自身資源深度協同的優勢,可在資本支持之外,提供場景驗證、產業鏈整合、品牌背書等多維賦能,使被投項目在產業化路徑上加速進化。
在越來越多的企業創新實踐中,CVC部門的角色也在轉型,從“科技前哨”走向推動企業第二增長曲線的戰略樞紐。越來越多的大企業不再滿足于通過CVC“跟蹤趨勢”,而是以此為支點,主動構建第二增長曲線、增強產業鏈控制力,甚至在一些前沿賽道中通過CVC實現技術反哺與生態主導。
大會期間一場題為《CVC新范式,戰略投資如何重塑產業創新價值鏈》的圓桌對話中,發言嘉賓們表示,CVC的價值在于為被投企業提供產業鏈訂單、用戶場景、技術協同。需要以“長期主義+場景賦能”穿越周期,成為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的核心力量。
在他們看來,當前創投市場調整期是押注未來技術的關鍵契機,CVC 需堅守戰略定力,不盲目跟風市場熱點,聚焦生態內技術落地,確保投資與產業目標高度一致。
從“強鏈補鏈”走向“系統協同”
從產業鏈空白到系統化協同,一場CVC主導的“生態再造”正在加速展開。
尤其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中,一些先行者已不再滿足于“強鏈補鏈”的單點投入,而是轉向以“資源整合+系統協同”為特征的生態共建。對他們來說,CVC投資不再僅是業務延伸的工具,而是戰略驅動下的組織機制,用以構建可持續、可共享的技術與資源網絡。
一方面,投資邏輯從“補鏈”走向“控鏈”,甚至主動“建鏈”。不少CVC從簡單填補產業空白,轉向通過合資、早期孵化等形式,搶占關鍵節點,并圍繞核心業務發起跨界探索,例如將AI技術納入傳統制造、能源體系中,推動從硬件向軟硬一體的技術體系升級。
另一方面,生態賦能能力明顯增強。為打破內部協同壁壘,有企業參與設立母基金或與地方國資聯合設立專項基金,覆蓋從上游技術、整機制造到下游渠道的產業鏈各環節。這種合作模式讓他們不但能帶動內部平臺協作,也實現了與地方政府、區域資源的聯動,進而加快本地生態的構建和落地效率。
同時,還有CVC搭建起研究院與專委會體系,以技術專題為軸心,聚合研發能力,提升對前沿方向的判斷力。資源整合能力亦在持續提升,比如,一些CVC通過統一采購平臺與協作機制,顯著降低被投企業對接主業的門檻,提高產業對接效率。
種種實踐讓我們看到,CVC不再是邊緣化的創新試驗田,他們正在成為推動企業戰略轉型與產業生態重構的關鍵抓手。其以“產業鏈協同+系統賦能”為特征的生態組織能力,正成為下一階段科技創新的基礎設施。
在技術周期更替加速、企業面臨跨界融合挑戰的背景下,這種由CVC主導的生態共建路徑,正成為新一輪產業創新的組織底座。
CVC與IVC的邊界日益融合
CVC與傳統財務VC的邊界正在被重新定義。相比早期“自有資金、戰略為主”的保守模型,當前的CVC越來越呈現出基金化、市場化、多元化的特征。
根據創業邦團隊面向CVC展開的調研,只有20%的受訪機構完全使用母公司自有資金進行投資。另有80%的受訪機構采用基金模式,通過對外募集部分資金進行投資,其中超七成CVC對外募資占比在40%-80%之間。
對外募資的LP類型選擇方面,國家級引導基金是CVC募資時的首選合作伙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了解發現,地方國資LP也在持續釋放加大與CVC團隊合作的信號,市場上已有眾多在天使基金、并購基金、母基金等方向展開合作的案例。
募資結構的演化,同步推動了CVC投資行為的重構。相比傳統創投機構,CVC在效率與策略設計上展現出更強的務實傾向。一方面,投資周期明顯加快,超過九成項目能在六個月內完成從立項到交割的完整流程,說明頭部CVC機構在內部決策機制和資源調動方面已趨成熟;另一方面,他們的單筆投資金額多集中在3000萬至5000萬元之間,能夠兼顧技術驗證與商業化初步落地的窗口期。
投資策略方面,調研CVC呈現出“戰略+財務”雙重目標的融合趨勢,近一半機構在追求協同價值的同時也強調回報效率,約三分之一更偏向戰略導向。這些進一步說明CVC正成為企業戰略執行與財務回報之間的平衡器。
在資本市場周期性波動的大環境下,CVC機構普遍展現出更強的戰略定力與產業協同能力。相較于傳統財務型VC,CVC的獨特價值不僅體現在資金支持,更關鍵在于其能夠為被投企業提供產業鏈資源、用戶場景與技術協同,助力創新項目更快實現商業化落地。
創投生態步入調整期的當下,CVC正以“長期主義+場景賦能”的路徑穩步前行:不盲目跟風市場熱點,聚焦生態內部技術落地,確保投資節奏與企業戰略高度一致。這種耐心與聚焦,正是CVC區別于傳統VC最具戰略性的核心價值。
在技術周期更替與產業節奏重構的深水區,CVC不僅是大企業的創新加速器,也已成為推動中國科技生態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