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國減肥藥巨頭禮來宣布,GIP/GLP-1藥物穆峰達(替爾泊肽注射液)獲得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準,成為首個且目前唯一用于治療成人肥胖患者的中度至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OSA)的處方藥。
隨著GLP-1減肥藥賽道競爭日趨激烈,企業間的比拼正從單一的減重療效,逐步延伸至睡眠呼吸暫停等肥胖相關的并發癥上。
Wind(萬得)數據顯示,A股減肥藥概念共包含24家企業。每經品牌價值研究院統計發現,其中15家已經發布2024年度ESG(環境、社會責任及管治)相關報告,披露率為62.5%,高于A股46%的平均水平。
同時,每日經濟新聞與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以下簡稱中財大綠金院)合作開發的“ESG行動派”數據平臺顯示,A股減肥藥概念股中45.8%的ESG評級處于A級(含A+、A及A-),研發投入頭尾部差距較大。
中財大綠金院ESG中心聯合主任包婕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通過ESG評級結果可以發現,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風險的企業,往往整體非財務表現也不佳,有缺陷的公司治理模式導致企業無法在其他維度做到規范。她建議,這類企業需完善內部公司治理架構、機制、風險管理等內容,并健全合規內控與信息披露管理制度。
部分企業信披問題突出
Wind數據顯示,A股減肥藥概念共包含24家企業,其中15家已經發布2024年度ESG相關報告,披露率為62.5%,高于A股全行業46%的平均水平。
在碳排放數據披露上,共有11家企業公布了相關信息,其中有3家公布了范圍三(產業鏈碳排放數據)。
記者注意到,部分減肥藥概念股信披問題明顯。2024年12月19日,凱因科技(SH688687,股價26.75元,市值45.73億元)因收入核算管理不到位(2023年一季報、半年報、三季報存在收入跨期),相關信息披露不準確,被上交所予以監管警示;2024年6月7日,百花醫藥(SH600721,股價7.64元,市值29.36億元)實控人變更事項披露不及時,被上交所通報批評;2024年4月1日,泓博醫藥(SZ301230,股價35.83元,市值50.01億元)董事配偶違規短線交易被上海證監局出具警示函。
百花醫藥在2024年可持續發展報告中只簡單表示“合規履行信息披露職責”,并未提及違規事項。而凱因科技、泓博醫藥沒有發布2024年度ESG相關報告。
“ESG行動派”數據平臺顯示,在這24家企業中,共有11家處于A-及以上水平,占比45.8%,明顯高于A股全行業平均水平(按“ESG行動派”數據平臺,評級A級占比為25%)。
值得注意的是,百花醫藥評級為C+,凱因科技評級為B,泓博醫藥評級為C,幾家信披違規企業的整體ESG表現均處于中下游水平。
“通過ESG評級結果可以發現,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風險的企業,往往整體非財務表現也不佳,有缺陷的公司治理模式導致企業無法在其他維度做到規范。”包婕表示。
包婕建議,這類企業仍需完善內部公司治理架構、機制、風險管理等內容,并健全合規內控與信息披露管理制度,通過完善內部治理機制來強化信息披露的規范性,確保信息的真實、準確、完整和及時。
企業間研發投入差距大
恒瑞醫藥(SH600276,股價56.90元,市值3777億元)2024年年報顯示,公司2027年預計上市項目23項,其中包括當前大火的GLP-1藥物。具體來看,具備同類最佳潛力的GLP-1/GIP雙重受體激動劑HRS9531(用于2型糖尿病和超重/肥胖2個適應癥)及新型口服小分子GLP-1受體激動劑HRS-7535(用于2型糖尿病)均有望獲批。這是恒瑞醫藥在減肥藥領域布局的多款創新藥物,有望為肥胖及相關代謝疾病患者帶來新的治療選擇。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觀察到,“研發創新”是減肥藥概念企業重點議題之一。據記者了解,恒瑞醫藥在2024年研發投入最高,達到82.28億元。A股減肥藥概念股平均研發投入為6.65億元。
華東醫藥(SZ000963,股價40.13元,市值703.91億元)方面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持續加大創新藥研發投入,深耕內分泌、自身免疫及腫瘤等治療領域,不斷豐富創新藥研發管線布局,形成了ADC(抗體偶聯藥物)、GLP-1、外用制劑三大特色產品矩陣,構筑差異化優勢。
記者發現,A股減肥藥概念頭部企業2024年研發投入在10億元到85億元區間,與國際知名減肥藥企業如禮來、輝瑞及諾和諾德等動輒70億美元以上的研發投入相比,差距較大。
此外,減肥藥概念股與醫藥制造業企業相比,研發投入也差距明顯。Wind數據顯示,2024年A股322家上市醫藥制造企業中已有28家研發投入占比超過40%,而研發投入占比最高的A股減肥藥頭部企業恒瑞醫藥也僅有29.4%。
從統計數據可以發現,在研發投入上,A股減肥藥概念股呈現出明顯的頭尾部分化現象,前五名2024年研發投入占比超22%,而尾部企業則少于10%。
包婕給出了三大建議:首先,相關醫藥企業應進一步加強創新能力建設,提高研發投入占比,并通過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提升整體研發水平;其次,政策端需根據市場環境變化動態調整醫藥創新相關激勵政策,加強對醫藥創新的知識產權保護,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最后,政策端要進一步優化藥企研發投入的金融支持環境,推動金融產業與醫藥產業高度融合,發揮金融業對醫藥研發創新的助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