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三國殺結局未定,轟轟烈烈的平臺補貼大戰對阿里巴巴、美團、京東三家上市公司業績影響幾何?
摩根士丹利于7月10日發布研究報告,將阿里巴巴美股目標價從180美元下調至150美元。該行指出,預計阿里巴巴在截至6月的第一財季,于外賣和閃購業務上的投入已達約100億元,這將導致其短期盈利承壓。
摩根士丹利進一步預計,阿里在第二財季的相關投入可能翻倍至200億元,將拖累其淘天集團與本地生活集團的EBITA同比下跌超過40%。盡管如此,該行仍看好阿里巴巴AI賦能的潛力,并維持其電商偏好排序:阿里 > 美團 > 京東。
此次目標價下調的背景是阿里巴巴、美團、京東三大平臺在即時零售領域展開的激烈競爭,尤其是圍繞“外賣”業務的補貼大戰。截至發稿,今日阿里巴巴港股股價下跌0.68%至102.2港元,京東股價下跌2.47%至122.2港元,美團股價下跌1.43%至117.5港元。
同樣關注阿里近期動向的開源證券,在其7月7日的研報中表示,盡管淘天集團短期內因加大閃購投入而面臨壓力,但電商技術服務費貢獻的收入增量,以及積極投入AI基礎設施建設有望推動云業務增長提速,可部分對沖資本開支(capex)增加的影響。該機構看好阿里中長期在用戶、供應鏈及物流方面的優勢,有助于其搶占即時零售市場份額。基于此,開源證券下調了阿里2026-2027財年的調整后凈利潤預測至1631億元至1828億元(前值為1707億元至1891億元),但維持其“買入”評級。
7月2日,淘寶宣布閃購將在12個月內直補消費者及商家共500億。對此開源證券認為,此舉有望在短期內推動閃購單量持續增長并帶動淘寶主站流量提升;隨著未來訂單密度的增加,單均虧損情況有望改善,但需持續關注履約穩定性及商家供給的增長。
盡管利潤或將承壓,但阿里巴巴對投入閃購業務的決心不小。此前,阿里電商事業群CEO蔣凡在財報電話會議中表示,在淘寶閃購的增長中能看到即時零售業務的高頻場景對淘寶用戶活躍度的提升,他認為,從長期來看,“遠場”“近場”電商結合可能通過把淘寶用戶轉變為即時零售的新用戶,重新升級阿里電商的商業模式。而短期內,阿里電商會將投資重點放在即時零售帶來的新用戶上,“會非常積極地投入這個業務。”
同樣處于競爭漩渦中心的美團和京東也受到機構密切關注。
7月9日,交銀國際發布研報,維持對美團的目標價165港元,并給予“買入”評級。該行認為,盡管補貼戰可能持續至年底,美團有機會實現運營利潤持平。
交銀國際分析指出,美團在外賣領域的領先優勢以及其在商戶和騎手端的強大運營能力,是維持其市場份額的核心因素。同時,該行也提示,補貼退潮后用戶黏性的變化仍需觀察。
美團在7月5日發布戰報顯示,當日即時零售日單量突破1.2億單,其中餐飲外賣超1億單。交銀國際認為這一峰值得益于行業補貼戰的推動,尤其是在阿里宣布淘寶閃購投入500億元后,美團率先突破1億日單量大關。從歷史數據來看,2020年至2024年美團外賣日單峰值從4000萬升至9800萬,而2025年三季度均值/峰值比例或在65%左右,日單均值約為7500萬單,同比增速為11%至12%。隨著三季度初補貼戰的開啟,美團的日單同比增速或達雙位數,預計三季度本地核心商業收入增速或維持在10%。
京東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7月8日,京東外賣上線4個月已有近200個餐飲品牌在京東外賣銷量破百萬。瑞幸、庫迪、蜜雪冰城等成為京東外賣首批銷量破億品牌。霸王茶姬、古茗、塔斯汀、華萊士等超10個品牌銷量破千萬。
6月20日,高盛發布研報稱,給予京東“買入”評級,12個月目標價為87港元。報告指出,京東618表現強勁,交易用戶同比增長100%,遠高于行業水平。京東宣布總訂單量達22億單,日均約1150萬單(含京東零售線上+線下訂單,以及峰值達2500萬單的外賣訂單),外賣與京東零售商品的交叉銷售表現良好。
淘寶和京東已明確投入計劃。淘寶閃購啟動500億元補貼;京東外賣則推出“雙百計劃”,將投入超百億元扶持品牌;美團雖未明確給出投入的目標,但是交銀國際表示美團優選關閉虧損區域可能釋放30至40億元虧損,這部分資金或將用于后續外賣補貼投入。
對于這場競爭的持續性,在部分機構看來,競爭會持續至年末。
瑞銀預期,今年中國即時零售(撇除外賣)潛在市場規模可達到7600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30%,總額占電商市場的約4%至5%。雖然加碼拓展即時零售業務,盡管加碼即時零售能為平臺創造交叉銷售機會,但考慮到龐大的投資額,短期內企業盈利預測面臨下調壓力,相信當前競爭形勢至少會持續至今年雙11,競爭壓力加大可能將令京東、美團及阿里未來數月股價表現承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