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吳瞬 卓泳
2025年以來,港股IPO市場持續火爆,超40家公司登陸港股,大型IPO項目不斷涌現,融資總規模已超千億港元。在此背景下,港股IPO市場的基石投資者數量和質量也在不斷攀升,已遠超2024年同期水平。
證券時報記者統計相關數據發現,在2025年港股IPO市場中,地方國資在港股IPO基石投資者中“露臉”越來越多,同時一些知名外資、產業投資、股權投資等多類型資金也在積極搶灘港股IPO基石投資。這也表明,越來越多長線資金正在不斷回歸港股市場,借此分享中國資產的上市和成長盛宴。
基石投資者參與數量飆升
作為港股的一個鮮明特點,新股在IPO時通常都會引入基石投資者。基石投資者主要是大型、知名投資機構和產業基金等,他們承諾購買一定數量的新股,且在上市后鎖定6到12個月,基石投資者也用這一方式表達他們對企業基本面和未來發展前景的肯定,相當于對企業質量的“背書”。
2025年上半年,各類資金參與港股IPO基石投資的熱情顯著提升,甚至出現單一公司背后超過20家基石投資者的盛況。
Wind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港股市場共有43家公司上市,其中出現了189家基石投資者,平均每家公司有4.39家基石投資者;而去年同期有30家公司上市,其中出現了41家基石投資者,平均每家公司僅有約1.37家基石投資者。
值得注意的是,各路資金積極參與港股IPO基石投資與港股整體的熱烈市場氛圍密不可分。2025年上半年,恒生指數漲幅達到20%,恒生科技指數一季度漲幅一度超過40%;而在新股市場,打新賺錢效應同樣不斷顯現,這也吸引了一大批資金參與基石投資。
對于一些剛上市的新股而言,更多、更有質量的基石投資者也為新股的上市表現提供了更多“保證”。越是“大牌”的基石投資者,對新股的“背書”能力就越強。同時,新股的基石投資者中除了一些內地大型機構,若有其他海外知名機構的進入,還會有更多“加分”。
證券時報記者整理相關數據發現,2025年以來,有大量基石投資者參與的港股新股上市表現會更為亮麗。比如映恩生物-B,上市首日漲幅高達116.70%,其背后的基石投資者多達15家。基石投資者的背景極為廣泛,涵蓋國際知名藥企(如BioNTech)、專業醫藥基金(如禮來亞洲基金)、內地頭部公募(如富國、易方達、匯添富)及地方國資(如蘇州蘇創),體現了資本市場的多元化認可。
地方國資頻頻現身
在這一輪基石投資者搶灘港股IPO的熱潮中,地方國資更是頻頻現身,也成為當前港股IPO基石投資的主力之一。而參與投資這些港股新股的一般都是公司總部所在地或有重大項目落地的地方政府相關資金。
如海天味業上市時的基石投資者佛山發展有限公司,其實控人為佛山市國資委。而在今年4月港股上市的正力新能,其背后的地方國資力量更為明顯,作為一家總部在江蘇常熟的公司,其引入的3家基石投資者分別是常熟市東南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江蘇蘇州高端裝備產業專項母基金(有限合伙)、江蘇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有限合伙),其背后都是當地國資。
對此,華南一券商資深投行人士向記者表示,地方國資平臺做港股IPO公司的基石投資者會有一些優勢:第一,國資平臺本身就和這些企業有過很多接觸,或者說企業本身就在當地有所布局,相較于港股市場上的外資和其他財務性投資人來說,國資對這些企業的了解和把握更深入,審核流程也更短。第二,對企業來說,如果企業在當地的產業規劃和戰略布局比較重要,在當地的發展也比較依賴于當地政府,企業會更傾向于選擇國資來做基石投資者。第三,從發行的角度來看,不難發現,這些有國資做基石投資者的企業更多是硬科技企業,這一方面符合國家大的產業戰略,另一方面,這些企業尚處發展期,自我造血能力未能充分釋放。因此,由地方政府做基石投資者,會大大增加他們發行成功的概率。
榆煤基金總經理秦笙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地方政府出資平臺在港股IPO中擔任基石投資者的現象愈發普遍。其投資行為并非以單純追求財務收益為首要目標,更多是為了落實地方產業發展規劃以及滿足國資股東的相關訴求。從投資策略來看,鑒于國資基金直接投資一級市場面臨退出周期較長的現實情況,它們正積極參與流動性更優的戰略配售、定向增發等投資領域。
知名外資機構參與度提升
除了地方國資頻頻現身之外,一些知名產業資本和外資的出手頻率同樣不斷升高。2024年上半年,在一些港股IPO的基石投資者中,知名外資和大型機構的身影并不多見,而在2025年上半年,這些機構的現身頻率明顯提升。
首先是在產業資本方面,不少港股新股的基石投資者名單中都有自身上下游公司的身影。藥捷安康-B的基石投資者中,既有業務合作伙伴康方生物,也有前五大供應商之一的合肥科穎醫藥;滬上阿姨的基石投資者華寶股份是公司的爆爆珠供應商。
對此,華南一產業資本有關負責人表示,對產業集團來說,做港股上市公司的基石投資人主要有兩方面訴求:一是純看好公司未來的發展潛力,想賺取財務回報。二是追求戰略協同。一般產業集團選擇入股的公司,多為與自身有較強業務聯系的企業,雙方可能屬于產業上下游關系或是有其他合作。產業資本通過成為基石投資者,可加強與上市公司的合作,實現資源共享、業務互補,推動產業整合與發展。
而外資方面選擇的通常是一些大型IPO項目,并且是扎堆出現。以寧德時代為例,其基石投資者中的Mirae Securities為于韓國注冊成立的最大型投資銀行之一,科威特投資局則是科威特政府的國有主權財富基金,同時還包括數家來自加拿大、美國以及歐洲的知名外資機構;在恒瑞醫藥的基石投資者中,則包括新加坡政府投資有限公司、瑞銀環球資產管理(新加坡)有限公司、全球另類投資管理公司Oaktree等。
對此,一位香港投行人士告訴記者:“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們明顯感受到外資正在回流香港市場,在IPO市場中,外資特別青睞內地的一些科技、醫藥、新消費公司,也愿意下重注投入到這些公司,分享他們的成長紅利。”
此外,在近期的2025陸家嘴論壇上,港交所行政總裁陳翊庭就坦言,近期港股IPO市場呈現活躍態勢,甚至出現H股溢價現象,這主要源于全球投資者對中概股態度的轉變——從三年前的避之不及到現在的爭相認購。在此背景下,港股市場充分發揮其國際化優勢,吸引了來自歐美、中東、東南亞等地區的多元化投資者參與打新和招股。
陳翊庭還指出,當前外資配置中國股票、債券的比例仍處于低位,未來增長空間巨大。隨著全球投資者開始重新平衡投資組合,人民幣資產的吸引力正顯著提升,特別是在美元資產安全性受質疑的背景下,國際資本對中國市場的關注度明顯升溫。
不少分析人士指出,在中國資產不斷回暖的背景下,預計會有更多外資等長線資金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