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安毅
主動調整上市計劃的中小銀行名單持續拉長。
深交所官網最新信息顯示,今年以來,廣州銀行、廣東順德農商銀行已先后撤回上市申請文件。據了解,兩家銀行撤回IPO申請的原因均為“戰略規劃調整”,且無赴港上市安排。
至此,2023年3月排隊銀行A股IPO“換道”注冊制審核以來,已有6家中小銀行撤回上市申請,包括重慶三峽銀行、亳州藥都農商銀行、江蘇海安農商銀行、安徽馬鞍山農商銀行及廣州銀行、順德農商銀行。
整體來看,多家排隊銀行撤回上市申請是監管環境、市場邏輯等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
上市“行路難”
事實上,銀行A股IPO已進入多年“空窗期”。2022年1月,蘭州銀行在深交所掛牌上市,這是核準制下最后一家上市銀行,此后排隊銀行“顆粒無收”。
而在多家排隊銀行撤單后,仍處于“候場區”的銀行已減少至5家。其中,除湖州銀行處于“已問詢”狀態外,其余排隊審核狀態均為“已受理”。
銀行IPO撤回數量過半,這是市場吸引力偏弱、銀行IPO整體節奏放緩的現狀。
2023年3月全面注冊制平移申報收官后,當年8月證監會即提出“階段性收緊IPO節奏”。隨后,證監會又在2024年4月發布《關于資本市場服務科技企業高水平發展的十六項措施》明確,優先支持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科技型企業上市融資,優化科技型企業上市融資環境。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傳統銀行業的上市審核更強調合規性與風險防控。尤其是,2019年以來,包商銀行、錦州銀行等多家銀行出現風險事件,以兼并重組、減量提質為核心的中小銀行改革化險進程不斷提速。
而從銀行業整體情況來看,規模較大的銀行已基本實現上市。同時,雖然去年9月以來A股銀行板塊迎來一波顯著上揚行情,但截至目前,上市銀行市凈率仍普遍低于1倍PB,整體估值仍處于較低水平。
業內人士認為,此時中小銀行盲目推進上市進程或將面臨“融資難”與“估值低”的雙重困境,通過主動調整上市規劃、聚焦自身經營、用好各項資本補充工具,不失為一項逆境求生的可行性方案。
低利率時代的“戰略調整”
主動撤單同樣是排隊銀行面對隨著經營環境變化的戰略選擇,意在節約經營成本、優化資源配置。
被公認的是,中國銀行業已進入低利率、低利差、低盈利時代。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商業銀行凈息差已跌至1.43%,不僅低于《合格審慎評估實施辦法》中提出的合意凈息差1.8%的臨界值,也低于同期行業平均不良貸款率(1.51%)。
招商銀行行長王良近日在該行股東大會上坦言,“這是一個重要拐點”。他提到,一家銀行的凈息差應該覆蓋信用成本、運營成本、資本成本,如果不良率和凈息差水平出現倒掛,就意味著可能難以覆蓋這三大成本,對銀行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巨大挑戰。
面對“三低”的現實狀況,中小銀行勢必要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結合區域經濟特點和自身優勢開展差異化經營,強化風險管理以提高經營穩定性,不斷提高自身經營質效。
而上市是對銀行基本面趨勢和長期成長性的一次驗證。業內人士認為,要真正登陸資本市場,并獲得較好估值,就要讓投資者看到長期成長空間,并在長期成長空間實現的過程中實現上市目的,如果只是以上市為單一目標,在當前的經營環境下或許并非最優選擇。
這并非“告別”資本市場,而是一次戰略調整。隨著經營周期的變化,部分中小銀行自身財務情況有望持續改善,經營更加穩健,并與大型銀行形成差異化競爭,具備更加扎實的上市基礎。
此外,隨著我國持續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體系,推動股票發行注冊制走深走實,均有助于改善中小銀行上市環境。多家主動撤單的中小銀行亦明確,未來將根據市場環境擇機重啟上市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