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重啟后,又迎來新進展,首家申請采用該標準上市的企業過會。
7月1日晚,上交所官網披露了武漢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禾元生物”)過會的消息。除了第五套標準的IPO審核有新進展外,IPO申請獲受理的未盈利企業也不斷增加。6月18日科創板新政之后,有4家未盈利企業的IPO申請獲得受理,超過今年以來未盈利企業受理數的一半。
有未盈利的醫療器械企業告訴第一財經,當前的政策和落地案例增強了企業的信心,正在籌備IPO事宜。
“隨著支持未盈利企業上市的政策落實到位,未盈利企業IPO的數量會更多、時間也會提前,這將大大改善一級市場投資機構的信心和預期。”上海金浦智能科技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裁田華峰稱,在此基礎上,一級市場的投資格局將發生重大轉變,機構不再往兩端走(投資低估值早期項目和成熟的后期項目),將會及時修復一級市場投資生態中出現的斷層。
關于支持未盈利企業上市還需要完善哪些方面?多位股權投資機構高管希望,科創板與創業板未盈利企業的IPO數量保持一定比例,加強對未盈利企業募集資金用途的監管,明確風險揭示關鍵要點,主要向專業的投資機構配售。
未盈利企業加速擁抱IPO,一級市場或將生變
6月18日,科創板迎來進一步深化改革的“1+6”政策措施,即:設置科創板科創成長層,重啟未盈利企業適用科創板第五套標準上市,同時推出了擴大第五套標準適用范圍、試點引入資深專業機構投資者制度、面向優質科技型企業試點IPO預先審閱機制等6項舉措。創業板也正式啟用第三套標準,支持優質未盈利創新企業上市。
之后相關案例逐步落地。6月24日,排隊兩年半的禾元生物上會時間確定,并于7月1日過會;6月26日~6月30日期間,有4家未盈利企業的IPO申請獲得受理,其中創業板在6月27日迎來了首單獲得受理的未盈利企業,6月份滬深交易所受理了6家未盈利企業的IPO申請。今年以來,7家獲得受理的未盈利擬IPO企業中,6家申報科創板。
田華峰對第一財經稱,適用科創板第五套標準的企業會積極重啟IPO申報,同樣適用科創板第二套、第三套、第四套標準以及創業板第三套標準的企業也會積極申報,因為不需要等實現盈利去適用第一套標準了。
“這對B輪融資以后的企業來說,可謂是‘久旱逢甘霖’。由于IPO收緊導致投資機構往兩端走,這類企業B輪以后的融資遇到了很大挑戰和困難。如今隨著未盈利企業IPO數量增加,將大大改善一級市場投資機構的信心和預期,從而讓他們更加放心地進行B輪以后的投資。”田華峰說。
他同時稱,科創板和創業板堅定不移地支持未盈利企業上市,必然會大大強化一級市場投資機構投資未盈利企業的信心,讓他們及時修復一級市場投資生態中出現的斷層,這對未盈利的創業企業來說也是強心針,讓他們能夠心無旁騖地投入科研攻關,同時對潛在的創業者也是鼓舞,讓他們創業無后顧之憂,從而引導資金與人才向硬科技領域聚集。
國方創新戰略總監劉歆宇也稱,最近兩年IPO頗為慘淡,未盈利企業通過第五套標準上市的路徑一度中斷,退出渠道的不通暢也導致一級市場整體承壓明顯。科創板“1+6”政策措施的出臺,表明監管層支持科創企業發展的大方向沒有變化,這給一級市場無論是LP還是GP都給予了更大的信心。
“未盈利企業的融資渠道得到拓寬,帶來更多優質投資選擇,機構自然會將目光更多聚焦于此。”盈科資本產業投資事業部總裁馮志強稱,投資中,機構會著重考量企業核心技術優勢、商業化潛力以及估值合理性,精準篩選優質標的。此外,機構還會借助政策便利,于上市前為企業提供戰略融資等增值服務,優化股權架構,提升企業抗風險能力,實現價值提升。
當前,創業板跟隨科創板的步伐,允許未盈利企業上市,那么后續主板是否也會接納未盈利企業?
對此,馮志強認為,主板與創業板、科創板定位不同,更偏重成熟企業。后續是否向主板推廣,需綜合多方因素,短期全面推廣可能性較低。
田華峰也認為,這個措施不會向主板推廣,一方面,如果科創板與創業板支持未盈利企業IPO工作落實到位,那么就不需要主板來復制同樣的功能;另一方面,主板的定位和科創板、創業板不一樣,主板面向的是具有較大資本規模和穩定盈利能力的大型成熟企業,從而體現出“國民經濟晴雨表”的功能,不同板塊之間有明顯的定位差異,共同構成多層次的資本市場。
還有何進一步完善空間?
除了重啟未盈利企業適用科創板第五套標準上市,并擴大適用范圍外,對于適用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的企業,科創板試點引入資深專業機構投資者制度。這是否也對股權投資機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這一舉措是重大進步。”田華峰分析稱,一方面,通過資深專業機構投資者制度可以提高資本市場識別優質科技型企業的精準度和效率,因為資深專業投資機構是用真金白銀來支持科技型企業,如果不存在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的話,這些機構的投資就能證明其投資標的優質;另一方面,可以加速一級市場投資機構的優勝劣汰,只有能夠成為資深專業投資機構,才能持續不斷獲得優質科技型企業的青睞,從而也會大大便利投資機構后續基金的募集。
馮志強告訴記者,成為資深專業機構投資者成為了各大機構的目標,最終有助于機構整體精準識優、提升定價效率,增強競爭力,從而更好把握投資契機。
“一級市場投資依然要講究商業本質,允許上市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企業能夠吸引資本投入的核心關鍵,本質還是在于能否實現自身的正向循環發展,并不意味著這些企業就可以‘躺贏’。”劉歆宇認為,政策倡導的是把決策權交給市場本身,這對投資機構也會提出更高的要求,市場出清可能會加速。
關于配套措施,田華峰稱,希望監管機構能夠出臺比較具體的資深專業投資機構的選擇標準和相關管理辦法。選擇標準應該是多維度的,既有定性也有定量指標,而不僅僅只看第三方機構的排名。同時,在遴選資深專業投資機構時,希望監管層不僅只青睞那些平臺類管理人,也要適當關注在細分領域精耕細作的精品管理人。
整體而言,針對未盈利企業上市,一級市場股權投資機構期望落地哪些舉措,或者還有哪些配套舉措可以進一步完善?
田華峰有兩大期望,一是在IPO保持一定數量(每年至少200家)的前提下,科創板與創業板未盈利企業的IPO應該保持一定比例,并且能夠長期堅持下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改善一級市場投資機構與創業者的預期;二是對于投資未盈利企業的投資機構,投資的項目在IPO后退出時,對基金中的自然人LP統一按照20%計征個人所得稅,而不管其管理的基金是備案的創投基金還是私募股權投資基金。
“以上舉措如果實施到位,可以大幅度提升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流動性,從而加快二級市場退出資金回流一級市場、繼續支持科技創新的速度,而中國一級市場資金供給不足,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大量的資金長期沉淀下來無法及時退出。”田華峰稱。
對于還有哪些方面可以進一步完善?田華峰認為,監管層需要考慮這些企業上市多年還未能實現盈利從而導致股價持續下跌帶來的挑戰,這方面適用于第五套標準的生物醫藥企業風險最大。對于適用第五套標準的未盈利企業,是否可以延續IPO前的“資深專業投資機構制度”,是否可以主要向專業的投資機構配售,限制個人投資者參與的比例,因為從“0-1”的風險應該主要由一級市場或專業投資機構來承擔。
馮志強希望,加強對未盈利企業募集資金用途的監管,保證資金切實用于企業發展,杜絕濫用。同時,信息披露要更細化,明確風險揭示關鍵要點;估值體系也需優化,建立更適配其的估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