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不被股市波動所傷害?
過去三個月,道瓊斯指數收出月線三連陰,跌超3800點。然而,巴菲特對此極為淡定,他在伯克希爾2025年股東大會上表示過去三個月的跌幅“不值一提”。
這種心態一方面是因為巴菲特見多識廣,經歷過1973—1975年股災、1987年股市大崩盤、2008年次貸危機等多次股災,但這些大波動均不能對其投資造成實質性損害。
另一方面,則因為巴菲特深諳投資的本質。何為投資的本質?知名投資人段永平曾說過,“買股票就是買公司”,這是他從巴菲特身上學到的最智慧的東西;而巴菲特自己也表示,這正是他從他的老師格雷厄姆那里得到的智慧,正是這點改變了巴菲特的投資。巴菲特在接觸格雷厄姆的《聰明投資者》之前也曾試圖通過畫K線圖、捕捉消息等方式進行投資。
“最像做生意的投資,才是最明智的投資。”這是巴菲特從其導師格雷厄姆處得到最有幫助的一句話,也是巴菲特不懼股市波動的重要原因。以下是兩則巴菲特親身經歷的投資故事,它們被巴菲特引用來闡明投資的本質。在這兩則故事里,即使股市關閉也不會對巴菲特的投資造成傷害。
故事一:農場投資
在2013年致股東的信中,巴菲特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故事發生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從1973年到1981年,美國中西部地區經歷了農場價格的暴漲,原因是對通脹失控的普遍預期,然后又有小型村鎮銀行的貸款政策推波助瀾。但隨著泡沫的破裂,農場價格大跌50%,嚴重傷害了杠桿水平較高的農場主和他們的債權人。那次泡沫后,艾奧瓦州和內布拉斯加州倒閉的銀行數量是上一次大蕭條的5倍。
1986年,巴菲特從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購買了一塊400英畝的農場,位于奧馬哈以北50英里處。巴菲特花了28萬美元,比倒閉的銀行在幾年前借給這個農場的錢要少得多。他對農場經營一無所知,但他有一個熱愛農業的兒子。巴菲特從他兒子那里學到了這個農場能產出多少玉米和大豆以及運營費用是多少。根據這些估算,巴菲特計算出當時這個農場正常化回報率約為10%。巴菲特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生產力會提升,農作物的價格也會上漲。
巴菲特認為,不需要任何不尋常的知識或智慧,就能得出這樣的結論:這項投資沒有任何風險,而且有可能有很大的回報。當然,有時候作物收成不好,價格有時也會令人失望。但那又怎樣呢?同樣,也會有非常好的年份,而且巴菲特永遠不會因為財務壓力而被迫賣掉這個農場。現在,28年過去了,農場的盈利是最初的3倍,價值是初始投資的5倍甚至更多。巴菲特對農業仍然一無所知,才第二次造訪這個農場。
故事二:物業投資
1993年,巴菲特又做了另一筆小額投資。
當巴菲特在擔任所羅門的首席執行官時,他的房東拉里·西爾弗斯坦告訴他紐約大學附近有個零售物業,重組信托公司(RTC)正打算出售。同樣,這是另一個泡沫破裂——商業地產的泡沫破裂,于是政府設立RTC來處理破產儲蓄機構擁有的資產,這些機構在當初樂觀寬松的貸款政策下助長了愚蠢的行為。
關于這筆投資,分析也很簡單。與農場一樣,在沒有杠桿的情況下,該筆物業目前產生10%的回報率。但是該物業在RTC的管理下經營不善,在幾家空置店鋪被租賃出去之后,其收入會增加。重要的是,最大的租戶——占整個物業可租面積20%的租戶,每平方英尺只支付5美元左右的租金,而其他租戶的平均租金為每平方英尺70美元。這個便宜的租約將在9年后到期,屆時肯定會給盈利帶來重大提升。該物業的位置也非常好(紐約大學附近)。
巴菲特和他的幾個朋友一起買下了這個物業。巴菲特的一個朋友是經驗豐富的高段位房地產投資者,這位朋友和他的家人會管理這個物業。隨著舊租約到期,盈利提升到之前的3倍。現在每年的股息分配超過了巴菲特最初投資額的35%。此外,巴菲特和朋友們最初的抵押貸款分別在1996年和1999年進行了兩次再融資,使得他們獲得了幾次特別的股息分配,總額超過了他們初始投資的150%。巴菲特在2013年股東大會之前都沒有去看過該物業。
投資的基本道理
巴菲特認為,無論是農場還是紐約大學附近的零售物業,其收益在未來幾十年都可能會增長。雖然增幅不會很瘋狂,但這兩項投資將是巴菲特一生及他的子孫后代可以一直持有的穩固且令人滿意的投資。
巴菲特講這些故事是為了說明投資的一些道理:
你不需要成為專家才能獲得令人滿意的投資回報。但如果你不是,你必須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并遵循一個肯定會合理有效的路徑。保持簡單,不要拔苗助長。當有人承諾讓你快速獲利時,迅速拒絕。
關注你所考察資產的未來生產力。如果你覺得很難對資產未來的盈利做出粗略的估計,那就放棄,繼續前進。沒有人有能力評估每一個投資機會,無所不知并不需要,你只需要理解自己所采取的行動。
巴菲特不懼股市波動,正是因為他把買股票看成了實業投資,而股市只不過提供了一個發現錯誤定價的機會。正像農場投資和物業投資一樣,分紅和租金提供的回報已經足夠好,股市報價的波動可以置之不理,也可以利用市場的錯誤定價展開高拋低吸。但如果投資者被市場的報價恐嚇或誘惑,而不顧公司的盈利能力,則投資者會深受其害。
校對: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