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AI技術賦能與版權保護:共建數字內容新生態”閉門交流活動成功舉行。來自證券時報、新財富雜志等30余位財經媒體、AI企業及法律界專業人士匯聚一堂,針對AI時代版權保護展開了深度探討。
本次活動由證券日報社主辦,證券日報黨總支委員、內審委委員彭春來為本次活動致辭。他首先對參會嘉賓表示了熱烈歡迎與誠摯感謝,并回顧了“財經媒體版權保護交流活動”的過往成就,尤其2020年,證券日報、證券時報、中國證券報和上海證券報聯合發布的《版權聲明》,對維護行業版權秩序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交流活動上,中科紫東太初(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解決方案總監付豪從AI產業視角出發,探討了版權保護的難題。他梳理了各國針對AIGC版權問題的法律規定,并提出“提示詞是否有版權?生成內容怎樣確立版權?大模型公司能怎樣保護用戶的版權?”等關鍵問題,引發參會者思考。
對于付豪提出的這些問題,上海百谷律師事務所律師高飛指出,版權法僅保護具體的“表達”而非思想,因此單純AI提示詞通常不受版權保護。用戶通過提示詞僅能設定框架,AI自主填補細節的特性導致難以認定用戶獨創性表達。但若生成內容符合獨創性、可復制性等作品要件,且體現人類通過參數調整、結果篩選等環節投入的獨創性勞動,則著作權可歸屬于操作者。
針對大模型公司如何保護版權,高飛律師建議,技術端要優化算法提升生成內容差異性,降低同質化風險;法律端要通過協議明確生成內容的版權歸屬;行業層面應建立技術倫理規范體系,推動標準化進程。
中國經濟網創新實驗室負責人董家朋在發言中也指出,AI工具雖能提升生產效率,但存在版權風險,如素材來源難以確定,字體和音樂使用易引發版權糾紛等。他強調AI技術應結合實際工作場景應用,且在當前技術與法規環境下使用,媒體不能完全依賴AI工具,仍需投入人力進行內容創作與審核。
與會財經媒體代表紛紛表示,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共同構建“技術賦能保護、規則明晰可溯、行業協同共治”的版權保護新范式,為AI時代數字內容產業的健康發展注入新動力。
校對: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