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汽車產業的風向標,第二十一屆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首次設立“汽車科技及供應鏈展區”,整車背后的供應鏈企業集中亮相,呈現了電動化、智能化浪潮下的技術創新與生態變革。
中國歐洲經濟技術合作協會智能網聯汽車分會秘書長林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汽車科技及供應鏈展區見證了供應鏈企業從幕后走向臺前,以硬核技術重塑全球汽車產業規則。
供應鏈企業站上“C位”
《證券日報》記者從車展組委會了解到,本屆上海車展首次將供應鏈企業納入獨立展區,汽車科技與供應鏈企業的參展規模和數量均較上屆呈現顯著增長。展區劃分為芯片半導體、智能駕駛、新能源動力、智能座艙等十大板塊,覆蓋從材料科學到軟件算法的全產業鏈創新成果。
國泰量化投資部基金經理麻繹文認為,供應鏈企業的大規模參展,反映出汽車智能化已成為行業重要發展方向,產業鏈正在加速成熟。
博世集團、采埃孚集團、麥格納國際集團、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寧德時代”)等世界百強零部件供應商,與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陜西法士特汽車傳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惠州市華陽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國內重點零部件供應商,以及三星集團、北京地平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地平線”)、黑芝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汽車科技領域佼佼者齊聚展區,展示汽車與科技的前沿魅力。
當前,跨國企業持續推進本土化研發。法雷奧集團在本屆車展上展示其電動化、智能駕駛、智能照明及可持續出行領域最新成果。法雷奧集團首席執行官ChristophePérillat強調:“中國市場對創新和速度的要求,激勵我們在全球范圍內提供更安全、可持續的出行解決方案。”
基于中國電動車大規模普及、軟件定義汽車等動向,3M公司圍繞電動化、智能化、個性化、舒適性與輕量化及可持續發展等主流趨勢,在本次車展上集中呈現從前端裝配制造到后市場的多維度、綜合性的汽車材料科學解決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供應鏈企業的角色從“配套商”轉向“共創者”。佛瑞亞集團推出“智·璨座艙”,整合人工智能與可持續設計,以中型車成本實現高端座艙體驗。佛瑞亞海拉首席執行官BernardSch?ferbarthold表示:“中國汽車市場對我們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意義。全球每三輛汽車中就有一輛產自中國,且中國在轉型、創新與響應速度方面均處于領先地位。”
博格華納公司展出最新的磷酸鐵鋰電池包產品,采用先進的刀片電池技術、模塊化的軟硬件設計,適配商用車多場景需求;同時推出增程二合一系統,助力混動車型能效提升15%。
創新成果集中亮相
國產供應鏈企業憑借技術創新,正成為全球車企的核心合作伙伴。
地平線發布征程系列的旗艦產品征程6P(J6P)、征程6H(J6H),算力高達560TOPS。目前,地平線量產上市車型超過200個,成為超500萬車主的出行選擇。憑借33.97%的市占率,地平線穩居自主品牌乘用車L2輔助駕駛計算方案市場占有率第一名。
北京小馬智行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小馬智行”)首發第七代車規級自動駕駛軟硬件系統方案,同時,小馬智行與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車企合作的三款Robotaxi首次集體亮相,共同推進Robotaxi前裝量產。小馬智行聯合創始人、CEO彭軍在發布會上表示:“2025年是Robotaxi量產元年,也是小馬智行Robotaxi量產計劃落地的一年。”
在智能座艙領域,聯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推出天璣汽車座艙平臺CT-X1,C-X1基于先進的3nm制程,采用Armv9.2-A架構,集成NVIDIABlackwellGPU與深度學習加速器,以雙AI引擎構建彈性算力架構,提供滿足未來智能座艙需求的強大AI算力。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為”)最新推出的鴻蒙座艙HarmonySpace5采用全新混合大模型Agent架構,將通用大模型的能力與音樂、影視等領域的AI能力進行整合,構建豐富的硬件、軟件生態和多種空間的場景體驗。
在車載光學領域,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車展期間首發“靈境”智能車載光學系統,該方案最大的亮點是將AI與車載光學技術深度融合。光峰科技創始人、董事長、CEO李屹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智能電動汽車已實現汽車工業和消費電子的高度融合。而我們的車載光學業務,正是將公司過去在大消費的經驗結合AI等新技術的應用帶進汽車,為車企提供智能化解決方案和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動力電池技術成為展區的另一核心看點。寧德時代首發全球首款兼具800公里超長續航和峰值12C充電能力的磷酸鐵鋰電池,公司推出的全球首個大規模量產鈉離子動力電池“鈉新”也即將量產。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向全行業開放包含電池包底護板專利、電池包防撞梁專利、底部碰撞實驗裝置專利在內的電池底部安全專利集,為消費者與行業帶來從整車電池安全設計與技術驗證的系統性解決方案。
黃河科技學院張翔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供應鏈企業從幕后走向臺前,既是技術主導權爭奪的體現,也是中國創新實力的集中展示。行業從“產品競爭”轉向“生態協同”,智能化、低碳化技術的普惠化進程加速,為全球汽車產業轉型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