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4月以來,人工智能主題指數基金迎來密集申報潮。
據統計,近期多家頭部基金公司紛紛上報人工智能主題指數產品,機器人、芯片等細分方向也被納入布局,反映出公募在該領域的布局熱情。相關機構的“泛科技”投資矩陣也隨之逐步完善。
業內人士表示,當前人工智能正邁入推理應用的商業化階段,相關指數基金因其低管理成本、高透明度、易于跟蹤、穩健性強等特點,正受到市場和投資者的廣泛認可。
人工智能指數產品集中上報,公募布局不斷細化
券商中國記者注意到,今年4月以來,多家公募基金正在集中上報人工智能主題指數型產品。
在科創板布局方面,匯添富基金、嘉實基金、興業基金、鵬華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紛紛上報以上證科創板人工智能指數為跟蹤目標的ETF和指數型基金。同時,華寶基金、華夏基金等則上報了對應的聯接基金,進一步豐富了投資路徑,滿足不同類型投資者的參與需求。
在創業板方向,申報節奏同樣密集。國泰基金、招商基金、大成基金等機構集中申報了創業板人工智能ETF及聯接產品,體現出公募對創業板人工智能企業成長前景的普遍看好。
在細分賽道上,機器人成為了重點發力的方向。招商基金和中銀基金分別上報了追蹤中證機器人指數的產品,鵬華基金則推出了追蹤國證機器人產業指數的產品,形成了多層次的產品矩陣。同時,針對跨市場配置需求,華寶基金申報了恒生A股機器人主題ETF,有望實現境內外資產聯動。
與此同時,泛科技指數產品也獲得了基金公司的積極申報,其中,科創板綜合指數增強策略成為了布局熱點。例如,永贏基金上報了跟蹤上證科創板綜合指數的增強型產品,銀河基金等機構上報了上證科創板綜合增強策略ETF,顯示出基金公司對科創板龍頭企業和創新價值的共識。
與此同時,博時基金的中證衛星產業指數、匯添富基金的恒生港股通中國科技ETF以及國泰基金的上證科創板芯片ETF聯接基金,則分別聚焦衛星通信、港股科技龍頭與國產半導體產業,進一步拓寬了科技主題的覆蓋面。
除了被動產品,部分主動管理型科技基金也同步推進,包括永贏港股通科技智選、中歐制造升級和東方阿爾法科技優選等。這些基金從不同的投資側重點和組合方式出發,為投資者提供了主動到被動、從A股到港股的多維度科技投資選擇。不過,從數量和節奏來看,4月以來申報產品仍以被動指數為主流。
人工智能或迎來應用落地“元年”
在中歐基金的基金經理邵潔看來,2025年有望成為人工智能推理落地的元年。邵潔表示,推理應用將帶來廣闊的市場空間,推理所需的全新架構的存算一體芯片需求爆發,受益推理成本下降的終端設備、Agent、智駕、醫療和機器人等領域都會迎來產品或者商業模式的創新。
在市場情緒波動的時候,邵潔依然堅持對人工智能帶來的科技浪潮中期看好,期待新質生產力帶來經濟轉型升級的希望。
滬上一家公募的市場部人士分析稱,近期基金公司積極布局科技類被動指數產品,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首先,人工智能、機器人等硬科技板塊熱度持續上升,被動指數產品可以快速覆蓋行業核心企業,幫助投資者有效把握主線機會。
其次,產品的低費率與高透明度優勢明顯。管理成本相對較低、持倉信息公開透明,符合當前中小投資者對“省心”和“可跟蹤”產品的偏好。
再次,從產品戰略角度看,公募希望通過打造更豐富的指數產品矩陣提升自身競爭力。通過布局多個子賽道,如機器人、芯片、云計算等,搭配ETF與聯接基金形式,能夠覆蓋不同投資偏好,避免產品同質化。
最后,在當前市場波動加劇的環境下,被動指數基金也提供了一種更穩健的參與方式。相較主動管理面臨的擇時難題,被動產品以長期跟蹤策略為主,交易頻率較低,有助于投資者降低操作風險與交易成本。
在這位市場部人士看來,這一趨勢并不意味著主動管理失去空間,而是在不同市場環境下,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加多元化、可控的配置工具。隨著人工智能產業不斷推進,科技主題指數產品的吸引力有望持續提升。
校對:陶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