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簡稱“新冠肺炎疫情”)驟然爆發并在全國范圍內蔓延,不僅威脅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也對短期經濟增長帶來負面影響,還暴露了我國經濟社會治理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總體而言,新冠肺炎疫情作為“黑天鵝”事件,對短期經濟增長會帶來負面影響,卻難以改變長期經濟發展趨勢,隨時間延長其對宏觀經濟的影響會逐步淡化,更不至于讓經濟發展偏離正常軌道。這決定了,面對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總體依然嚴峻的局面,在全力以赴救治患者,加大科研攻關力度的同時,宏觀經濟層面疫情應對需要區分好短中長期,短期主要是維護正常經濟秩序讓生產生活平穩有序,中期主要是加強宏觀經濟逆周期調節穩定經濟增長,長期主要是深化經濟領域的改革提高經濟發展質量。
短期主要是維護正常經濟秩序讓生產生活平穩有序
新冠肺炎疫情擾亂了正常的經濟秩序。疫情爆發后政府及時采取了延長春節假期等措施,人口流動尤其是勞動力流動減少讓企業難以按時復工,一定程度上擾亂了正常的經濟秩序。行業角度看,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物流運輸、文化旅游等行業短期負面影響較大。區域方面看,湖北省作為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地所受影響最大,勞動力輸入省份也會受到較大影響。不同規模企業看,中小微企業及個體戶等抗風險能力較弱,面臨較大壓力。
短期目標主要集中在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包括保障醫療物質供應、保障居民生活必需品供應、逐步恢復企業生產以及維護金融市場穩定等,盡快實現生產生活平穩有序運行。新型冠狀病毒缺少有效的治療藥物,傳染性較強,感染人數快速增加,疫情防控所需醫療物質短缺問題突出,尤其是在疫情嚴重的湖北省更是如此。在這方面,短期內需要重點保障救治患者、健康人群自我防護的醫療物質供應,盡快推動行業內相關企業開足馬力生產,暢通物流配送。新冠肺炎疫情不僅阻礙了生產,而且阻礙了流通,居民生活必需品供應也受到一定影響,需要積極組織蔬菜等副食品生產供應。新冠肺炎疫情也對各類主體心理帶來一定沖擊,造成投資者避險情緒提高,金融市場容易出現一致性預期從而出現較大風險,需要積極采取措施穩定金融市場,維持金融市場長期向好趨勢。
短期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政策措施,做好政策預案儲備但不宜過度刺激。這么做的理由在于,新冠肺炎疫情屬于“黑天鵝”事件,對短期經濟影響較大需采取強有力措施,但其影響會隨著疫情的逐步控制而淡化,刺激過度易于留下后遺癥。目前來看,疫情發生后,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管局從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加大貨幣信貸支持力度,保障人民日常金融服務,保障金融基礎設施安全,維護金融市場平穩有序運行等方面采取多種措施,提高了疫情期間金融服務效率,確保了金融服務暢通。財政部及時劃撥疫情防控經費,出臺便利化疫情防控采購、對防控疫情進口物資免稅等政策。發改、交通、工信等部門也采取了多種措施。后續需做好政策預案儲備,結合疫情發展態勢有效、適度超前實施,卻不宜采用過度的刺激政策。雖然疫情對第一產業影響較小,但各地將陸續進入春耕時節,糧食生產有農時季節要求,這方面需要有政策考慮。
中期主要是加強宏觀經濟逆周期調節穩定經濟增長
新冠肺炎疫情加大了宏觀經濟下行壓力。目前,全球經濟增長持續放緩,仍處在國際金融危機后的深度調整期,全球動蕩源和風險點顯著增多。我國仍然處在“三期疊加”時期,經濟增長面臨下行壓力,疫情作為“黑天鵝”事件成為新的引發經濟增長下行的因素,加大了短期內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就目前新冠肺炎疫情發展情況看,對一季度經濟增長會造成較大影響,后續隨著疫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宏觀經濟會出現恢復性增長,但仍需盡早研究,實施宏觀逆周期調節以穩定經濟增長。
科學實施宏觀經濟逆周期調節以穩定經濟增長。在此過程中,需充分考慮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適當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保持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宏觀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財政政策方面,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大力提質增效。研究適當擴大財政赤字率,進一步推進減稅降費,加大定向支持力度,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區域、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農民工群體、部分行業出臺專項稅收優惠或減免措施,對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貸款利率出臺財政貼息政策,對疫情嚴重地區的低收入群體和失業人員進行補貼保障其基本生活。與此同時,也要擴大地方政府債券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規模,充分發揮地方政府作用。貨幣政策方面,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結合實際情況及時實施降準、降息,加大對制造業和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降低金融機構負債成本以推動社會融資成本降低,做好預期引導。金融監管也要同步跟進,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受疫情影響較大領域和群體的金融支持,提供充足的金融服務。消費、投資、就業、產業、區域等各項政策要與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有效配合,形成合力,讓宏觀逆周期調節的作用更好發揮。
長期主要是深化經濟領域的改革提高經濟發展質量
長期而言,國內外的經歷都表明,疫情作為“黑天鵝”事件,并不會從根本上改變經濟發展趨勢。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我國GDP總量約占全球的16%,新增GDP約占全球的30%,具有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具有龐大的人力資本和人才資源,具有完整并且富有彈性的產業鏈,抵御各類風險的能力較強,經濟增長具有強大韌性、潛力和回旋余地。新型肺炎疫情改變不了我國經濟增長中所擁有的各類優勢,也延緩不了我國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節奏步伐,更扭轉不了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
對此,長期中仍需重點深化經濟領域的改革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具體而言,要加快國資國企改革,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加快金融體制改革等,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新冠肺炎疫情應對既體現了我國的優勢,也暴露了我國治理體系和能力存在的短板和不足,需要充分總結經驗教訓,補齊醫療短板,深化醫療體制改革,加強市場監管,提高關鍵物資生產能力和儲備效能,提升重大風險應對能力。
(作者系武漢大學全日制經濟學博士,財政部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應用經濟學博士后,研究員,高級經濟師)